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3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36篇
口腔科学   146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09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述了C_(60)化学研究的进展。C_(60)的化学反应性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广阔的新领域,并使C_(60)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基团引入高分子成为现实。这些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_(60)尤其是C_(60)的材料化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相转移催化方法合成了四种新颖的芳香族聚酯。对所得聚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偏光显微镜、示差扫描量热仪和解偏振光强等测试,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性能。它们的热分解温度都在330℃以上。其中的聚对,对′-1,4,7-三氧杂庚撐基二苯甲酸对苯二酚酯和聚对苯二甲酸对,对′-1,8-二氧杂辛撐基二苯酚酯,呈现向列型相转变,它们的清晰点分别为237℃和327℃。其它两种含双酚A或酚酞基团的聚酯则不存在液晶行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Poly (3-phenylthiophene) (P3PhT) films have been electrochemically synthesized by direct oxidation of 3-phenylthiophene in the electrolyte of pure boron trifluoride diethyl etherate (BFEE). The oxidation potential of the monomer was measured to be 1.29 V (vs. SCE), and about 0.15 V lower than that measured in a neutral medium of acetonitrile. Free-standing P3PhT film with tensile strength of 32–40 MPa has been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rph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olymer film have been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oscopies. Raman spectr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oping level of the P3PhT film increased with film thicknes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growth process.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过程中,离子强度、聚合时间对粒径的影响及其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改变离子强度、聚合时间可以得到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微球,且粒子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用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剂MAC处理玻璃纤维后,再进行臭氧处理,使玻璃纤维的表面产生活性中心,引发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等乙烯基单体在玻璃纤维表面上接枝聚合。接枝纤维的密度减小,对水的浸润性下降,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观察证明玻璃纤维表面上接枝聚合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酶催化聚合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聚合方法,能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高选择性地完成聚合反应,将对未来工业聚合方法产生深远影响。较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酶催化聚合,特别是缩聚反应和开环聚合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亲电性对醌二甲烷与富电子烯烃电荷转移聚合的最新进展,着重介绍聚合的一般特征、引发机理、链增长机理,以及单体结构、溶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制备方法着手综述了近年来聚苯胺/聚合物导电材料研制开发的最新成果,并简介了聚苯胺/聚合物导电材料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一种LDL吸附剂载体-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用于低密度脂蛋白 (L DL)吸附的聚丙烯酰胺微球载体的合成工艺、结构特性及吸附 L DL 的性能 ,为进一步研发 L DL 吸附剂载体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按一定的配方合成聚丙烯酰胺微球载体 ,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仪、X光小角散射等手段对其结构特性 (粒径、孔径等 )进行表征 ;同时在微球上固定丝氨酰 -天冬氨酰 -谷氨酸 (SDE)三肽配体制成 L DL 吸附剂 ,通过体外静态吸附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微球粒径为 14 2 .1μm,孔径为 119.8nm,符合作为 L DL 吸附载体的需要 ;在交联剂与单体总量一定的条件下 ,微球孔径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对 L DL 的非特异性吸附很小 ,而在其上偶联配体制成吸附剂后 ,又表现出对 L DL 的特异性吸附。本实验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是一种有效的 L DL 吸附剂载体。  相似文献   
10.
Summary: Bis(phenoxy‐imine) Zr complexes with MAO activation can produce polyethylenes with well‐defined bimodal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indicates that minor changes in the ligand structure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odality of the resulting polyethylenes. Although there i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modal catalytic behavior and the structure of a precatalyst complex in solution, a precatalyst complex having a methyl or methoxy group para to the phenoxy‐oxygen inclined to exhibit bimodal behavior whereas that with a pentafluorophenyl group on the imine‐nitrogen displayed unimodal behavior. Polymeriz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bimodal behavior is linked to the presence of two kinds of cationic active species, which arise from different modes of ligand coordination. A qualit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mounts of possible cationic active species and the uni‐ and bimodal catalytic behavior.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we concluded that the bimodal polyethylenes are produced by two kinds of cationic active species having two available cis‐located sites with cis‐N, trans‐O and cis‐N, cis‐O arrangements. The results introduced herein are rare examples of the production of well‐defined bimodal polyethylenes using a single precatalyst.

Bis(phenoxy imine) Zr complexes can produce well‐defined bimodal polyethyle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