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7篇
预防医学   9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ttempted suicide in depressive episode patients.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23 depressive episode patients who had recently attempted suicide.24 depressive episode patients without suicide attempt.and 30 sex-age-and education matched healthy controls.The Hamih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24 items(HAMD24),Beck Helpless Rating Scale(BHS)and 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 (SIOSS)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everitv of symptoms.The seruln level of BDNF was detected with sandwich ELISA.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ag used to measu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rum BDNF and the related illness variables.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ierences in the serum level of BDNF between patients with attempted suicide,pailents without suicide attempt and normal controls(F=21.927,P<0.05).Post hoc analysis showed the serum BDNF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ttempted suicide [(57 ±16)ng/L]were low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out[(75±28)ns/L;P<0.05],and were lower in patients without suicide attempt[(75 ±28)ng/L]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111 ±39)ng/L;P<0.01].In patients with attempted suicide,the serum BDNF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 depressive episode(r=-0.541,P=0.008),the mean BHS score(r=-0.494,P=0.017)and the mean SIOSSscore(r=-0.754.P=0.000).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creased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s related 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ttempted suicide in depressive episode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次自杀未遂者和重复自杀未遂者的区别.方法检查126名因自杀未遂而入院的患者,分为首次自杀未遂组和重复自杀未遂组,获得有关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自杀意图及自杀企图冲动性和致死性的测定,将有关项目作对比分析.结果有51(40.5%)名重复自杀未遂者,与首次自杀未遂者比较,重复自杀未遂者已婚居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固定的经济收入、有较多的既往精神科治疗史、常饮酒、企图自杀前与他人交流少,自杀意图较低,冲动性较高(P均<0.05).结论对伴有某些危险因素的自杀未遂者应积极进行医学干预,以期减少自杀行为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关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大量研究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自杀的概念、青少年自杀的特点、原因以及干预策略。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自杀”为关键词搜索1979-01/2005-01期间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相关的文献,在PsycAr-ticles心理学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以“suicide”为主题词搜索1976-01/1995-01期间的相关英文文献,同时通过手工以“自杀”、“suicide”为主题词在图书馆查找1979-01/2005-01的相关书籍内容,在互联网上以“自杀调查结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相关文献。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自杀理论、自杀行为、青少年自杀方面的研究文献,筛除研究对象样本量太小、在权威性较低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6篇关于自杀或青少年自杀的研究文献,其中关于自杀的综述性文献11篇,关于自杀理论的文献17篇,关于自杀行为的文献63篇,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文献54篇,关于自杀调查结果的文献11篇。选择18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自杀者对自杀的后果具有一定认识和思考。自杀未遂率高于自杀死亡率,自杀成为前5位的死亡因素,自杀率存在性别差异,自杀的发生与发育成熟与否有关,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精神障碍、家庭和社会因素等方面,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和干预的。结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在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可以预测,并可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双相障碍与自杀有明显的联系,而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未遂则是预测其自杀死亡的重要标记之一,故本文对双相障碍中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为预防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急诊内科自杀未遂病人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收集和分析急诊内科自杀未遂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 用自制的《自杀病人情况调查表》对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自杀病人进行登记.结果 急诊内科自杀病人自杀方式以服药为主,服用安定者预后比较好,年龄越小越倾向于采取激烈的自杀方式;自杀者女多于男,男性服农药和灭鼠药的多,女性服安定的多.自杀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男性大于女性.结论 急诊内科自杀未遂病人有其特定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田甜  邓敏  熊丽君  唐明辉 《广西医学》2023,(9):1076-1082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心理干预措施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搜集有关心理干预对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改善效果的文献。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篇文献,包含4 652例患者,涉及8种心理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疗法相比,自杀未遂短期干预计划(ASSIP)+常规护理疗法干预后自杀未遂患者的再次尝试自杀发生率更低,且其改善患者高风险自杀意念的效果最优。曲线下累积排序概率面积分析结果显示,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尝试发生率的最优措施依次是ASSIP+常规护理疗法、情绪调节治疗+常规护理疗法、电话联系管理+常规护理疗法,改善患者产生高风险自杀意念的最优措施依次是ASSIP+常规护理疗法、标准案例管理疗法+常规护理疗法、短期认知行为疗法+常规护理疗法。结论 ASSIP+常规护理疗法在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  相似文献   
7.
长期的心理门诊工作.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那些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8.
董仁威 《药物与人》2004,(11):58-59
2004年9日10日.是第二个世平鞠防自杀日,早在2005年第一个国际预防自杀日来临之际.我国卫生部门曝出一串惊人数字: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中第5位的元固。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并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者平均年龄52岁。女性自杀者是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的相关性,并了解影响COMT Val/Val型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方法 从山东省7个市、县级综合医院中收集2003年一年内自杀未遂者共220例,分别调查其一般信息和抽取1ml肘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检测COMT基因多态性。采用病例一病例研究分析COMT Val/Val型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自杀未遂者中女性:男性=1,23:1,年龄均集中于20岁到49岁(70.1%),多集中小学及以下(60.9%),睡眠与以前有变化(占60.0%),多为抑郁(69,5%)和多有情感冲突(81.0%)。自杀未遂者中COMT基因型以Val/Met为主(54.5%),Met/Met仅占0.3%。只发现自杀未遂者中精神障碍与COMT Val/Val型具有相关关系(χ^2=6.110,P=0.013)。结论 自杀未遂者中女性与年轻人、文化程度低、具有睡眠问题、抑郁和情感冲突所占比例较高;自杀未遂者中存在COM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障碍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特点。方法 2019 年1 月 至2020 年1 月招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住院部11~18 岁的66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 遂的患者(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及75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伴自杀未遂的患者(抑郁症不伴自杀未 遂组),通过张贴广告至社会及学校招募70 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组)。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对病 例组进行抑郁严重程度评分;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3 组对象的家庭 一般情况及家庭功能的七个维度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儿童青 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与抑郁症不伴 自杀未遂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0(28.00,42.00)比34.0(27.00,41.00),Z=1.310, P=0.19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情感反应因子[18.00(15.00,19.50)分 比15.00(13.00,17.00),Z=-4.741,P< 0.01]、沟通因子[25.00(22.50,28.00)分比21.00(19.00,23.00)分, Z=-5.310,P< 0.01]、角色因子[31.00(28.00,34.00)分28.00(26.00,30.00)分,Z=-4.434,P< 0.01]、情 感介入因子[16.00(14.00,19.00)分比13.00(12.00,15.00)分,Z=-4.426,P< 0.01]、行为控制因子[22.00 (20.00,23.00)分比20.00(18.00,22.00)分,Z=-3.451,P=0.002]、问题解决因子[15.00(12.00,17.00)分比 13.00(12.00,14.50)分,Z=-3.404,P=0.002]、总体功能[32.00(27.00,35.00)分比25.00(23.00,28.00),Z= -5.337,P<0.001]。情感反应评分高(OR=1.150,95%CI:1.036~1.278,P=0.009)、家庭不和睦(OR=5.912, 95%CI:2.319~15.090,P< 0.01)、健康状况很差(OR=6.360,95%CI:1.964~20.594,P=0.002)、母亲本 科及以上学历(OR=5.392,95%CI:1.539~18.900,P=0.008)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结论 抑郁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较差,且家庭功能差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出 现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