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东省1995~2001年献血员HIV流行的特征及与其他传染病合并感染情况,为制定HIV经血源传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5~2001年广东省HIV抗体阳性献血员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HBV、HC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1995~2001年,广东省累计HIV抗体阳性献血员167例,占全省报告HIV感染总数的5.44%(167/3072),且献血员中HIV抗体阳性人数逐年增长。167例病例中以男性为多(88.02%);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组(55.09%);病例送检地区以广州、深圳和东莞为主;其原籍主要是广东省和河南省。128例肌,抗体阳性献血员中抗-HCV、梅毒抗体及HBsAg阳性率分别为79.69%、7.81%及3.13%,HIV/HCV/梅毒、HIV/HBV/HCV、HIV/HBV/梅毒三重感染率分别为7.81%、3.13%及0,未发现四重感染。结论 广东省肌,抗体阳性献血员合并HCV和梅毒感染率高。应加强献血员的筛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以控制HIV,HBV和HCV经献血员向一般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2a型基因组E1 E2/NS1区序列,为进一步研究HCV包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逆转录套式PCR(RT-nPCR)从江苏省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出两条分别约770bp、1100bp的片段,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 I、BamH I和EcoR I、Hand Ⅲ双酶切后连入pUC19载体中,转化感受态细胞,经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PCR法证实为阳性克隆后,用全自动序列分析仪测序。结果:分别测得约770bp、1100bp的核苷酸序列,拼接后得到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HCV-1、HC-C2、HCV-BK、HC-J6、HC-J8相应序列作比较,显示分离株HCV在核苷酸水平上与以上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0.5%、60.1%、59.7%、87.8%、67.5%;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67.3%、66.4%、65.0%、87.8%、79.0%。结论:分离株(HCV-JS)与HC-J6同属2a型,但同源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女性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慢性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河北省固安县 1989~ 1993年 4 1例女性慢性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现状进行调查 ,包括临床表现 ,血清生物化学指标 ,病毒学标志检测及B型超声检查。其中 ,HCVRNA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抗 HIV ,抗 HCV和HBsAg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4 1例女性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 (40± 7)岁 ,随访时间 10~ 15年 ,HCVRNA间隔半年两次检测 ,自然阴转率为 19 5 1% (8 4 1)。 30例(73% )现在有症状 ,以乏力最为常见 (77% )。总的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 (或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异常率为 32 % (13 4 1) ,均为轻度异常 ,无中度和重度。B超轻度慢性肝炎占 83% (34 4 1) ,中度占 17%(7 4 1) ,无重度。结论 平均感染 (13± 1)年的女性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多数肝脏炎症轻微慢性感染进程中有部分感染者出现HCVRNA自发阴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HCV RNA检测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末抗.HCV阴性的全血标本56400份次,再进行RT-PCR(荧光适时技术)检测HCV RNA,并对输过HCV RNA筛查阴性血液的患者进行追查。结果 HCVRNA阳性率为2.5‰(146/56400)。对输过HCVRNA筛查阴性血液的患者追查结果,无一例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结论 对抗-HCV阴性的血液标本用敏感的试剂进行HCV RNA检测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不但有效,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份及16份混合标本2种检测模式对献血者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2至6月顺序留取北京无偿献血者标本,用诺华Procleix ULTRIO Assay进行单份(ID)或16份混合标本(P16)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IV-1)三项联合核酸检测.单份NAT反应性同时HBsAg、抗-HCV或抗-HIV血清学不合格的标本,血清学合格的单份NAT反应性经双孔NAT复检阳性的标本,以及混合NAT反应性/拆分NAT为阳性的标本,进一步用诺华Procleix HBV、HCV和HIV-1鉴别试剂进行鉴别试验.血清学合格、HBV NAT单独阳性标本进一步用Roche HBV定量实验加以验证和进行病毒含量测定、血清学分析、并进行稀释以模拟是否能被P16-NAT检出.阳性检出率进行四格表连续校正的x2检验.结果 (1)在7613份单份NAT (ID-NAT)标本中,检出NAT阳性26份,ID-NAT阳性率0.34%(26/7613);(2)在16 064份共1004份P16混合标本NAT(P16-NAT)中,检出NAT阳性27份,P16-NAT阳性率为0.17% (27/16 064);(3)在血清学合格标本中,单份检测的NAT单独阳性检出率为0.12% (9/7438),高于16份混样检测的NAT单独阳性检出率0.01% (2/15 750)(x2=11.880,P<0.05).9份ID-NAT及2份P16-NAT单独阳性标本经鉴别均为HBV NAT阳性,未检出 HCV NAT单独阳性或HIV NAT单独阳性;(4)9份ID-NAT HBV单独阳性血样模拟P16-NAT,仅有2份可被检出;(5)对8份ID-NAT及2份P16-NAT单独阳性标本进行Roche HBV定量测定,均可确证其核酸检测结果,但病毒含量很低.其中2份HBV病毒含量为472 IU/ml及15 IU/ml,6份含量<12 IU/ml,另2份原倍不能定量经10倍浓缩处理后测得含量为< 12 IU/ml和14.3 IU/ml;(6)11份HBV NAT单独阳性标本中,3份(27.3%)为潜在的窗口期感染,其余8份(72.7%)抗-HBc阳性或抗-HBe阳性,但抗-HBc-IgM均为阴性,为隐匿性感染;(7) P16-NAT初检呈反应性需要进行拆分试验的混合样本比率为2.49% (25/1004),其中由血清学合格标本所致初检反应性的混合样本比率为0.20% (2/1004).结论 ID-NAT单独阳性检出率高于P16-NAT单独阳性检出率.为避免低病毒含量HBV的漏检,应选用灵敏度高的核酸检测试剂,并尽量采用小标本量混合检测,甚至采用单份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按照ISO15189要求对两台强生VITROS 3600化学发光分析仪上的相同项目进行比对试验,以评估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分别使用两台仪器对anti-HCV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验证试验,并对临床收集的Anti-HCV阴性10份、阳性10份和弱阳性20份血清样本共40份进行比对试验,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台仪器阴性和阳性质控品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5%、4%、7.14%和7.23%,批间精密度分别为9.47%、7.7%和8.04%、7.6%,均小于ISO15189要求的CV(15%),两仪器准确度为100%,质控品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R2 =0.9984,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两台强生VITROS 36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核心基因(core)、非结构基因5B(NS5B)序列与线性探针技术(LiPA)研究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的基因型分布,探讨LiPA基因分型的准确性.方法 分别采用core和NS5B片段序列和INNO-LiPA 2.0对广东地区11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样本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10份HCV样本中有97份扩增到core区段序列,62份扩增到NS5B区段序列,同时扩增到core、NS5B序列的样本有57份.core与NS5B序列的分型结果一致,102份标本被分为1b、2a、3a、3b、6a 5个亚型,分别占61.8%、9.8%、3.9%、3.9%和20.6%.在基因型水平,除6型外,其他基因型均能通过INNO-LiPA2.0正确分型;在亚型水平,除1b和3b型,其他亚型未能被准确区分,其中81.5%的6a型被错分为1b型.结论 6a型已成为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第二大基因型,LiPA技术是否能准确区分6a型与1b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由于缺少合适的丙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对丙肝病毒感染机制、生活周期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对丙肝病毒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相关预防性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制。近年建立的丙肝病毒全基因体外培养系统是一项重大突破,这将促进人们对丙肝病毒的全面认识和丙型肝炎防治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3b型遗传进化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云南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对3b型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方法应用丙型肝炎非编码区ABC程序酶切分型法对云南省46例HCVRNA阳性血清标本进行HCV基因分型研究。从根据5′端非编码区(5′NCR)ABC分型结果判断为3b基因型10例标本中随机选择2例(A18、A32)进行HCV5′NCRcDNA双向测序。结果通过46例HCV5′NCRRNA阳性标本分型研究,云南省HCV感染基因型依次为1b型、3b型、3a、1a和2b型、2a/2b等混合型,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78%、21.74%、10.88%、6.52%、17.39%。2例(A18、A32)3b型进行HCV5′NCRcDNA双向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云南省HCV3b型与GenBank号中国HCV5′NCR3b株的同源性为99%~100%。结论云南省HCV主要流行基因型为1b型,其次为3b型;应用5′NCRABC分型法可得到准确分型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对临床HCV感染者血浆进行HCV-RNA检测,并用ELISA对标本进行HCV抗体和HCV核心抗原的检测。结果87例HCV感染者HCV-RNA的检出率为75%(65/87);HCV抗体的检出率为95%(83/87);HCV核心抗原的检出率为67%(58/87)。另有2例标本HCV抗体阴性,而HCV核心抗原阳性,HCV-RNA也为阳性。结论HCV核心抗原的检测对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