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目的对1972~1999年上海市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其发病趋势及变化原因,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海市肿瘤发病登记处收集的1972~1999年的上海市区卵巢癌、宫颈癌、宫体癌和不明部位子宫癌的病例资料和相应年份的人口资料,分别计算各年龄组的年龄别发病率.并采用直接法计算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对数线性回归法计算标化率的年变化率(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并对病例数进行加权计算.结果1972~1999年上海市肿瘤登记处共登记卵巢癌6106例、宫颈癌8063例,宫体癌3 933例和不明部位子宫癌1 312例.28年来,宫体癌和卵巢癌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72~1974年的2.49/10万和4.77/10万上升至1996~1999年的4.75/10万和6.88/10万,年增长率分别为3.0%和2.0%.同期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26.66/10万快速下降至2.18/10万,年下降率达10.5%.不明部位子宫癌的标化发病率亦呈下降趋势(P<0.01).宫体癌以55~64和65~74岁组发病率上升最快,年增长率分别为2.5%和3.3%.卵巢癌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年变化率都在1.0%以上.宫颈癌发病率下降最快的年龄组是45~54和55~64岁组,25~34和35~44岁组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有升高趋势.结论上述肿瘤的发病率及年龄别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提示,上海女性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饮茶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1996年1月~1999年6月,在上海市区开展了一项基于全人群的膀胱癌病例-对照研究,共访问了608例膀胱癌病例和607例健康对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数比(OR)和95%可信区间(CI)来衡量饮茶与膀胱癌的关系。结果:饮茶对非吸烟男性膀胱癌有保护作用,OR=0.58(95%CI:0.33~1.00);且随着饮茶量的增加,膀胱癌的危险性降低。以从不饮茶者为参比组,每月饮茶<150 g、150~200 g和>200 g者的OR值分别为0.92(95%CI:0.40~2.15)、0.42(95%CI:0.16~1.12)和0.52(95%CI:0.27~1.00),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27),分析中调整了年龄、职业、饮酒、膀胱感染和体质指数等混杂因素。在男性吸烟者中,由于吸烟因素本身的作用较强,未见饮茶的保护作用。由于样本量限制,未观察到饮茶对女性的保护作用。结论:饮茶(特别是绿茶)有可能是非吸烟男性膀胱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全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与膀胱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404例正常对照和414例膀胱癌病例的基因组DNA进行GSTM1和GSTT1基因分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携带GSTM1( )基因型者比,GSTM1(-)基因型的男、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分别为1.66(95%CI:1.18~2.33)和1.08(95%CI:0.59~1.98)。同样携带GSTM1(-)基因型,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更加明显。与不吸烟且携带GSTM1( )基因型男性比,GSTM1(-)基因型的目前吸烟者的OR值为2.99(95%CI:1.56~5.74),而携带GSTM1(-)基因型同时吸烟年限≥40年者OR为4.33(95%CI:2.14~8.73)。尽管女性吸烟例数较少,但携带GSTM1(-)基因型的吸烟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显著高于不吸烟的GSTM1( )基因型者,OR值为6.72(95%CI:1.69~26.80)。与不吸烟且携带GSTT1( )基因型男性相比,携带GSTT1(-)基因型的吸烟者患男性膀胱癌危险的OR值为1.38(95%CI:0.79~2.42)。携带GSTT1(-)基因型的吸烟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是不吸烟的GSTT1( )基因型者的3.04倍(95%CI:0.77~12.01)。结论:GSTM1(-)基因型能显著增加男性患膀胱癌的风险,该基因型与吸烟可能有一定的联合作用。GSTT1基因型可能与上海市区男、女性膀胱癌无关。  相似文献   
4.
上海于1963年建立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制度。市区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资料已陆续发表。现将郊区十个县1973~1984年期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上海郊区包括十个县(崇明、南汇、金山、青浦、川沙、松江、嘉定、奉贤、上海、宝山)。面积5915平方公里,人口550万(1984年底)。人口最多的县是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类DNA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42例膀胱癌患者及225例人群对照XRCC1基因194位点的多态性。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各基因型与膀胱癌发生的关系以及是否与吸烟因素存在着交互作用。[结果]膀胱癌病例组的194Trp/Trp突变基因型频率(11.2%)显著高于对照组(4.0%)。调整年龄、性别、吸炯、高危职业史、膀胱感染和体质指数等因素后,携带194Trp/Trp基因型个体患膀胱癌的风险是194Arg/Arg基因型个体的3.64倍(95%CI:1.60~8.30)。此基因型与吸娴对增加膀胱癌发病风险无明显交互作用。去除了吸烟的混杂效应后,194Trp/Trp基因型个体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是其它基因型个体的3.16倍(95%CI:1.45~6.88)。[结论]XRCC1基因194Trp/Trp突变基因型增加膀胱癌发病风险,与吸烟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恶性肿瘤是影响0—14岁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本文就上海市区的儿童恶性肿瘤的生存情况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材料和方法:根据上海市区1972年—1976年和1980年—1984年两个时期诊断的恶性肿瘤随访生存资料,按肿瘤部位、性别或合计分别估计两个时期儿童(0—14岁)恶性肿瘤的1—5年观察生存率(简称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肿瘤登记处从1972年开始至今,积累了20余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资料。为了了解上海市恶性肿瘤的生存现状和预后好坏,在上海市及各区肿瘤防治办公室的大力协助下,上海市肿瘤登记处于1995年上半年完成了1972年—1991年所有存活新发病例的主动随访工作。现将最近一段1988年—1991年的市区主要恶性肿瘤生存情况的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生存资料通过整理1988年—1991年期间的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确定其生存期。对已死亡病例不需主动随防,主要是针对至随访截止日期(1994年12月31日)止尚存活的所有新病例。目的是了解其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区1973~1999年前列腺癌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上海市区居民1973~1999年前列腺癌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方法:根据上海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1973~1999年上海市区前列腺癌的病例资料,并依据有关年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性别、年龄构成用内插法和外推法估算各年份和性别的年龄组平均人口数,计算年龄别发病率。标化率的计算采用世界标准人口。发病率每年变化百分比采用加权对数直线回归法计算。结果:1973~1999年间,上海市肿瘤登记处共登记前列腺癌病例2,884例。27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标化发病率从1973~1975年的1.8/10万上升至1997~1999年的5.5/10万,增加了205.6%。年平均变化率为6.1%。病例的年龄构成中,高年龄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上述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变化趋势。提示除了肿瘤诊断和报告情况的改善外,居民生活方式和其它环境暴露因素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973-1999年上海市区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目的分析1973-1999年上海市区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方法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国际癌症登记协会推荐的肿瘤登记方法和要求,计算各部位肿瘤的发病例数、粗率和标化率。发病率年均变化百分比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并用病例数加权。结果27年间上海市区老年男性主要恶性肿瘤中,食管癌(年均变化百分比为-3.94%,下同)、胃癌(-1.84%)、肝癌(-0.73%)、骨癌(-2.23%)和非霍奇金淋巴瘤(-3.86%)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肠癌(4.63%)、直肠癌(2.24%)、胆囊癌(5.47%)、胰腺癌(2.8j%)、肺癌(0.86%)、前列腺癌(6.61%)、膀胱癌(1.18%)、肾癌(5.26%)、脑和神经系统肿瘤(5.09%)、霍奇金淋巴瘤(2.88%)和多发性骨髓瘤(3.72%)发病率上升。老年女性肿瘤中食管癌(4.36%)、胃癌(-1.33%)、肝癌(-0.89%)、喉癌(-3.48%)和子宫颈癌(-8.52%)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肠癌(4.76%)、直肠癌(1.86%)、胆囊癌(5.57%)、胰腺癌(3.06%)、乳腺癌(2.12%)、子宫内膜癌(4.41%)、卵巢癌(1.94%)、肾癌(4.44%)、脑和神经系统肿瘤(8.07%)、霍奇金淋巴瘤(4.57%)和多发性骨髓瘤(4.37%)发病率上升,男、女的变化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27年间上海市区老年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总体呈平稳态势,但部分肿瘤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和分析一份男性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中食物组摄入量的重现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一项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上海市男性健康队列”中随机选取了214名对象,在进入队列时均完成了第1次FFQ调查,其后开始进行每月1次、为期1年的24 h膳食回顾调查(24-hour dietary recall,24-HDR),在12次24-HDR调查完成后再重新进行与第1次FFQ相同的第2次FFQ调查,2次FFQ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2年。将FFQ及24-HDR调查所得的食物项归类为11个食物组,通过2次FFQ的食物组摄入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来评估和分析FFQ测量食物组摄入量的重现性的影响因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则通过比较第2次FFQ与24-HDR的食物组摄入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来评估。结果 共有195名研究对象完成了全部的2次FFQ与12次24-HDR调查。2次FFQ之间各食物组摄入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中位数在高、低年龄组分别为0.62、0.50;高、低教育水平组分别为0.58、0.50;高、低收入组分别为0.51、0.50;高、低BMI组分别为0.50、0.49。第2次FFQ与24-HDR的各食物组摄入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中位数在高、低年龄组分别为0.61、0.45;高、低教育水平组分别为0.49、0.47;高、低收入组分别为0.43、0.57;高、低BMI组分别为0.48、0.51。结论 上海市男性健康队列所采用的食物频率问卷中食物组摄入量的重现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研究对象的年龄,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和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