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评价应用颌间牵引改善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后仍然存在的上、下颌咬合关系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和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进行的18例利用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的手术,术前均采用数字化辅助外科技术制作个体化树脂头模、设计腓骨或髂骨修复的位置及高度,其中17例为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手术、1例游离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9例术中植入Ormco颌间牵引钉并术后早期颌间牵引,维持咬合关系稳定,另外9例术中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术后无颌间牵引。记录颌间牵引钉使用数目、位置、咬合关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早期颌间牵引与未采用早期颌间牵引这两种方法对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缺损后咬合关系的恢复效果。结果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9例患者中,2例(22.22%)出院时(术后12~14 d)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出院时存在不同程度后牙早接触;9例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患者中,3例(33.33%)出院时咬合关系正常、6例(66.67%)存在不同程度咬合早接触,两组患者出院时咬合关系不佳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1.00)。术后1、6和12个月复诊,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9例患者,咬合关系均正常且稳定;未同期植入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患者,术后1个月仅2例(22.22%)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患者均不同程度咬合关系不良,未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组患者咬合关系不佳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组的患者(P=0.002)。结论应用牵引钉早期颌间牵引明显有利于数字化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后的咬合关系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舌背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并观察其生长特性。方法:断颈处死出生后1d的SD大鼠,70%乙醇浸泡3~5min,切取舌体及下颌骨。以DMEM/F12作为基础培养液,原代培养舌背黏膜上皮。当细胞铺满整个培养瓶底70%时,进行细胞传代。采用广谱角蛋白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及透射电镜观察法对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接种时,原代细胞形状、大小不等,呈多样性,表现为多角状扁平细胞、体积较大的球形细胞和体积较小的球形细胞。大多数细胞在培养24h后贴壁;培养3d后,细胞增殖形成许多小而不规则的细胞克隆或集落,开始进入指数增殖阶段,形成细胞团块。随着时间推移,细胞团块周围结构疏松,间隙增大,细胞团块不断增大,融合、连接成片,排列成铺路石状,可传3~4代。结论: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液,可成功地培养出舌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客观评价麒麟土元丹在股骨颈骨折术后预防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安全性加以评估。方法将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设计,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术后,予以骨科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麒麟土元丹,疗程30 d。90 d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相关实验室检查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明显副作用。结论麒麟土元丹在股骨颈骨折术后的临床观察中,效果明显,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对大鼠主动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4只随机分为四组:①对照组(n=7)正常饲料喂养,正常饮水。②高脂饲料组(n=9)用高脂饲料喂养,正常饮水。③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简称甲基精氨酸)组(n=9)用高脂饲料喂养,饮水中按体重加入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0.2 mg/(kg.d)]。④L精氨酸组(n=9)用高脂饲料喂养,饮水中按体重加入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0.2 mg/(kg.d)]和L精氨酸[12 mg/(kg.d)]。18周后麻醉大鼠,取主动脉,以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动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①甲基精氨酸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表达量(1.608±0.114)较对照组(0.363±0.027)和高脂饲料组(0.480±0.065)增加(P均<0.001),L精氨酸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表达量(0.902±0.037)较甲基精氨酸组降低(P<0.01);②甲基精氨酸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蛋白表达量(0.662±0.063)较对照组(0.111±0.022)和高脂饲料组(0.251±0.004)增加(P均<0.001),L精氨酸组(0.364±0.117)较甲基精氨酸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促进大鼠主动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和蛋白表达,可能与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Notch信号通路是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信号途径。Notch信号传导途径与免疫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参与T细胞功能的调控,包括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和Th1或Th2分化,也参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产生、扩增和功能发挥。Notch信号途径不仅参与了免疫系统的发育,同时在成熟的免疫细胞功能调节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鼻部皮肤缺损,由于部位的特殊性,其修复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难题。扩张后的鼻唇沟皮瓣肤色、质地、厚度与鼻背皮肤相近,为我们提供了就地取材修复的良好供区。白2006年元月至今,我们共收治8例鼻部皮损患者,使用鼻唇沟扩张皮瓣修复均取得良好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p33^ING1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具有抑制细胞生长,促使细胞老化,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同时,它与p53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本文对p33^ING1在头颈鳞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作者医院2015-07/2019-07月确诊的NSCLC患者150例,其中COPD合并NSCLC患者75例,单纯NSCLC患者75例.采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EGFR、EML4-ALK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OPD对NSCLC患者EGFR、EML4-ALK基因突变的影响.结果 COPD合并NSCLC组EGFR突变患者为12例(16.00%),NSCLC组EGFR突变患者28例(37.33%),COPD合并NSCLC组较NSCLC组EGFR突变率明显降低(P=0.003);COPD合并NSCLC组EML4-ALK基因融合基因患者为3例(4.00%),单纯NSCLC组EML4-ALK基因融合基因为9例(12.00%),COPD合并NSCLC组较单纯NSCLC组EML4-ALK基因融合基因突变率明显降低(P=0.01).COPD 是 NSCLC 患者 EGFR(95%CI:0.064~0.600,P=0.004)及 EML4-ALK融合基因(95%CI:0.354~1.031,P=0.021)低表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PD合并NSCLC患者EGFR及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率更低,导致该结果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梗死前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中间综合征)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属于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易进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包括缺血所致的心脏性猝死.阻止疾病的进行性恶化,及时治疗使之恢复稳定状态极为重要.我们于2005年6月~2007年7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