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7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血瘀证的概念和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引起的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贡献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而心脏巨噬细胞的亚群数量和功能是影响AS发生、发展及CAD预后的重要因素。近些年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能调控巨噬细胞亚群参与冠心病的炎症、损伤和修复过程。该文阐述了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后的重要作用。并基于巨噬细胞的可塑性基础,论述了中药调节巨噬细胞亚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巨噬细胞自噬,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药加速M2型巨噬细胞的招募、抑制糖酵解介导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M1型巨噬细胞介导的心脏神经重构、促进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参与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修复过程。另外,文章还概述了中药有效成分调节巨噬细胞亚群的体外研究,指出NF-κB、AMPK、PI3K/Akt、CCL2/CCR2等途径是中药调控巨噬细胞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相似文献   
3.
研究血瘀证的证候实质 ,首先要辨识血瘀证的内涵。血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血热等原因 ,导致血瘀而血行不畅 ,或外伤或各种急、慢性病导致出血未能及时消散而引起的病证。现代医学认为 ,各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症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都可以概括在血瘀证的病理实质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把血瘀归纳为现代病理学中的血液循环障碍及结缔组织的增生和变性 ,即局部缺血、局部瘀血、体内…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对目前用于中医证候量化诊断(如多元统计分析、计算机模式识别、DME/流行病学等)方法作了详述和讨论。认为证候量化研究应该重视中医理论,充分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的交叉协作,使证候研究者具备较好的数学素质,使用较好的数学研究方法,从方法学上为证候量化研究提供正确保证,整体把握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医学问题。其次,要重视建立数学模型所用本底资料的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力求从源头上搭建证候量化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5.
心绞痛综合治疗与单纯中药治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针灸、气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中药、针灸、气功三者相结合与单纯中药和针灸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差异。方法 用温胆汤加味并配合针灸、气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并设单纯中药组30例、西药组30例作为对照;观察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改善、动态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抗氧化治疗等的变化。结果 综合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0%,中医证候改善率为85%,与中、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舒缩功能明显改善,与中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血脂降低,与另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改善(P<0.01)。SOD及MDA治疗后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综合疗法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在心绞痛缓解、心率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血脂改善、抗氧化方面亦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CHD)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1997年"国标"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该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厥(真)心痛"范畴.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现在,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已广泛结合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和量化手段,无论是在中医辨证分型,还是证型客观化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更加规范化和客观化,大大提高了中医诊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笔者就近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研究不同地域疾病的特点,以血瘀证为切入点,对不同地域血瘀证的理化指标进行研究。方法收集北京、云南、福建三地三级甲等医院血瘀证患者586例,对不同地域血瘀证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总结不同地域血瘀证理化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方面,云南患者与北京和福建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方面,北京与福建和云南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北京患者的血压与福建和云南患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全血高切、低切粘度方面,北京与云南和福建患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纤维蛋白原方面,北京与云南和福建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性方面,三地无差异,红细胞压积方面,云南与其他两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在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及血浆粘度方面,北京与其他两地患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地域患者的客观检查指标有差异。有利于根据不同地域患者的特点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预测疾病的演变和转归。  相似文献   
8.
论中药复方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中药有其自己的特点。辨证论治是遣方用药的基础,配伍用药是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方证相应是中药取效的关键,整合调节是中药的作用方式。上述特点决定了中药药效评价不能照搬西药的方法和标准。运用现代技术和中药自身特点建立中药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是正确评价中药疗效的关键。质量稳定是药效评价的前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工具,整合调节的作用方式要求药效指标的选择要多样化,避免主观误差的手段是利用数学模型和参数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作用机制的阐明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药理实验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9.
姚魁武  王阶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684-1686
中医学为中国人民及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受到历史科学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内在规律及疗效机理尚不能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证候是中医学里面的重要内容,如何阐释证候的内涵,对于发现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通桥梁,进而推动中医药理论的源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系统生物学的自身特点,使得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来探索疾病的中医证候不仅成为可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学本来就是先进的系统生命科学认知体系,"证"的研究正好可以和系统生物学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药方剂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2,他引:29  
方剂通过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组分配伍是中药方剂配伍的新形式。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因此,组分配伍必须要建立标准组分的配伍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主要组分,剔除有毒组分,还要建立组分剂量配比的方法。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有效组分配伍的意义在于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和安全有效,提高疗效,节省药材,减少毒副作用。通过上述工作创制成分清楚,机理明确的现代中药。现代对中药化学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有效组分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医药学面临的多基因复杂性疾病靠单一成分难以获得最佳疗效为有效组分配伍新药提供了新机遇。因此,从传统有效复方中寻找最佳配伍,从成分清楚的单味标准组分中按中医理论组合最佳配伍,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中药研制的一贯模式,相信可以为中医学术进步及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