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炎辨证论治和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通过对64例慢性肾炎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对比观察,发现慢性肾炎患者经辨证活血治疗后,临床有效者其异常的血液流交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文中指出:肺脾气虚型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主要是由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引起的;肝肾阴虚型表现为血浆粘度增高,主要是由血脂增高所致;而脾肾阳虚型表现为全血粘度降低、血浆粘度增高,主要是与代谢毒性产物在体内蓄积及晚期肾性贫血有关。  相似文献   
2.
1 引言胸内手术后的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现象,也是正常的生理性反应。没有术后合并症的胸内手术病人,其体温一般于术后6~7天才降至正常。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几乎每一病人,在同一时间,用同一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两侧都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术侧体温常高于健侧的体温。为准确测量开胸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炎130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慢性肾炎1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30例均符合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55例尿路感染进行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值的测定,上尿路感染的临床符合率为88%,下尿路感染的临床符合率为90%,认为尿NAG酶可作为上、下尿路感染定位诊断的一项指标。尿路感染的诊断,单凭临床症状及中段尿培养细菌计数每毫升尿在10万以上,只能说明是尿路感染,但不能说明是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还是下尿路感染(膀胱炎)。近两年来,我们对55例尿路  相似文献   
5.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几年来我們采取中医辨証分期分型治疗,收到了一定效果。现将資料較完整的45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选择: 本組45例:男5例、女40例,均为住院病人。治疗前經連續三次中段尿細菌培养均为阳性,其中大肠杆菌33例,付大肠杆菌1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1例,細菌計  相似文献   
6.
1978年以来,我们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肾炎52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观察治疗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2例全部属住院病人,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5~30岁22例,31~40岁9例,41~50岁16例,50岁以上5例。病程:1~5年者35例,6~10年者9例,10年以上者8例。住院天数,最短24天,最长264天,平均76天,其中以肾病型最长,平均住院日为138天。西医分型:普通型30例,肾病型9例,高血压型13例。全部病例均按1977年北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组自1982~1989年间通过对130例慢性肾炎患者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方法,结合15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文130例均符合北戴河肾炎座谈会的临床分类,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78;17(2):135],均属住院患者。男91例;女39例;年龄15~56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在采取辨证辨病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同时,逐步总结出了以三个本证(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五个标证(表邪、水湿、湿热、血瘀、水毒湿浊)相结合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为了使辨证分型具有更精确一些的指标,本文对130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了部分实验室检查,现将检查结果与辨证分型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凝血障碍的诊断、中医辩证分型和评定疗效,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客观指标。实验方法和内容:参考上海医大研制的仪器和方法,选择了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血沉和血压积五项指标。检查时采静脉血肝素  相似文献   
10.
清热通淋法治疗尿路感染10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约占人口的1%。近年来,由于西药抗生素的广泛而又不规则的使用,使耐药菌株或对西药不够敏感的病例日益增加。为此,寻求有效的中药治疗本病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十余年来,我们采取清热通淋法辨证治疗本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