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隔药灸脐法延缓衰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疗法延缓衰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隔药灸脐组30例,采用隔药灸脐治疗,每周2次;针刺组21例,取肾俞、太溪为主穴,每日1次;西药组20例,口服VitE胶囊,每次0.1g,每日2次。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且隔药灸脐组改善更显著(P<0.01);3组SOD含量均明显提高(P<0.01),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隔药灸脐组与针刺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隔药灸脐组与西药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能明显延缓衰老,其机制与改善体内SOD、M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肠蠕动及乳汁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剖宫产后产妇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及乳汁分泌量的变化,探讨穴位埋线法的干预效果。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观察组在产科常规处理基础上,选用足三里、上巨虚两穴,分别用羊肠线做穴位埋线。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及42天纯母乳喂养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足三里、上巨虚穴位埋线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及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三阴交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40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min的止痛效果。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天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相似文献
4.
单刺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单刺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单刺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和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单刺十七椎的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50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单独针刺十七椎,留针30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min的止痛效果。针刺十七椎时,留针30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d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相似文献
5.
针刺单穴、多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规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针刺作用时效关系角度初步比较留针30 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进针10 min后即有明显作用(P<0.05);留针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3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并且两组患者在留针30 min内的VAS读值变化趋势相同,但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 相似文献
6.
7.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一步比较了留针30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刺十七椎组、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进针5min后即有明显作用(P<0.05);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P<0.05),并持续到起针。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并且两组患者在留针30min内的VAS读值变化趋势相同,但留针后期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提示:恰当配穴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同配穴方法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90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颈椎远部、近部、远近结合3种配穴方法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远部配穴组、近部配穴组和远近配穴组.各30例.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和VAS疼痛计分,考察不同配穴方法 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 结果 3组配穴方法 对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计分改善、综合计分、综合疗效、镇痛改善等4方面均有较好疗效(P<0.01);但3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配穴方法 对于颈型颈椎病均有很好的疗效;远都配穴和近部配穴尽管取穴数比远近配穴少,但是可以取得与远近配穴一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小儿泄泻脐疗药物的归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腹泻是以腹痛、腹泻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见症,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秋季节为多.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小儿推拿、针灸、穴位注射和脐疗等.中药内服起效缓慢,加之中药的煎制繁琐,以及中药汤剂味苦难以下咽,很多患儿难以接受.而脐疗具有很多优势,能够弥补这些不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对古今治疗小儿泄泻的方药进行研究,探讨在该疾病中常用药物的归经规律,以期为小儿泄泻脐疗临床组方遣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与针刺三阴交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的影响,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灸脐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灸脐组与针刺组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灸脐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