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针刺少阳经穴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人脑对循经取穴针刺的响应特征,探讨循经取穴的中枢神经取效机制。方法:对6例慢性偏头痛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取少阳经穴风池、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穴位,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进行扫描,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2)对重建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并与健康人脑功能成像进行比较,观察针刺前后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针刺后患者的脑干、脑岛等疼痛矩阵脑区的兴奋区明显减少,脑功能减低区以右侧颞叶为主转变为双侧颞叶对称区域。结论:针刺少阳经对慢性偏头痛镇痛作用的可能靶点是脑桥、脑岛、额叶前部等脑区,针刺后引起双侧颞区脑代谢减低的转变可能是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针刺可能通过对脑内能量代谢的协调再分配起到整体、良性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3.
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穴位组和电针非穴位组各30例,治疗2个疗程;应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SPHERE)、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定患者疲劳程度、潜在症状、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FSS、SPHERE、VAS量表积分降低,SF-36各维度积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穴位组明显优于非穴位组(P<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FSS积分、SPHERE积分以及VAS积分较治疗后均有所升高,但电针穴位组低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SF-36各维度积分较治疗后下降,除总体健康维度外其他维度积分电针穴位组高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结论电针肾俞、足三里能明显减轻CF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5.
6.
数据挖掘技术在经穴选用及其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经穴选用及其特异性研究的可行性。方法以针灸治疗偏头痛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古今针灸处方信息为样本数据,采用数据库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处方数据的结构化和规范化处理,以关联规则挖掘技术为数据分析方法,运用自主研制的针灸数据挖掘系统进行经穴选用规律挖掘。结果共纳入偏头痛处方634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处方386条。在偏头痛处方中,分布在胆经和三焦经的古代选穴为40.5%、现代选穴为50.6%;古代、现代选穴中特定穴分别占84.0%、82.8%。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处方中,分布在任脉、膀胱经和胃经的古代选穴为62.1%、现代选穴为75.7%;古代、现代选穴中特定穴分别占70.0%、83.3%。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循经取穴、选取特定穴为主的经穴选用规律,表明经穴具有经脉循行、经气汇聚的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8.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FD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FD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针灸治疗FD的常用腧穴与腧穴配伍、腧穴分部规律以及经络、特定穴运用规律。结论: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于针灸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是可行的,结果分析反映循经取穴是古代针灸治疗FD选穴基础,特定穴是处方的组成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疗效,寻找临床治疗的较好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的试验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均每周5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为64.7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急性期入组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的疗效好于恢复期入组患者,针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治疗,且早期针刺介入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