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4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宗萍  王继森  廖婉  陈姣  陈意  杨青松  李锐  马云桐  傅超美 《中草药》2021,52(11):3257-3268
目的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抗血管新生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检测各给药组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数,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均可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新生(P0.05),呈剂量相关性,其中姜黄素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姜黄共有21种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维生素D3受体(vitamin D3 receptor,VD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等关键靶点,进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自发结合。结论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姜黄抗血管新生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姜黄对血管新生依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联合半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及阿克拉霉素(Acla)的预激化疗方案(CAG)与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MDS/AML患者临床资料,12例接受DAC-CAG(D-CAG)方案,9例接受CAG方案,诱导缓解后患者继续巩固化疗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2组患者的总反应率(0RR)、总生存率(0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的ORR分别为83.3%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存活,6例死亡,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问9(5~46)个月。2组2年OS率分别为66.7%、和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平均红细胞输注量、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2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一例死亡。结论:D-CAG及CAG方案治疗MDS/AML均有较好的疗效,D-CAG方案诱导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不良反应与CAG方案相当,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对NPM1阳性老年非早幼粒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non APL AML)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NPM1老年非早幼粒细胞AML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小剂量阿糖胞苷(LDAC)化疗,观察组则在LDAC基础上联合ATO及ATRA化疗。分别比较两组早期死亡率、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1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以及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TRA联合ATO及LDAC使老年NPM1阳性 non APL AML患者完全缓解率,降低复发率,延长1年生存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on-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non-APL)NPM1及FLT3-ITD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NPM1、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的98例老年non-APL患者临床资料,统计NPM1、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分析不同核型non-APL患者NPM1、FLT3-ITD基因突变情况,并比较 NPM1/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与阴性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骨髓原始细胞、CD34+、CD117+的关系。结果:NPM1基因突变阳性20例,占20.41%;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15例,占15.31%;NPM1、FLT3-ITD基因突变双阳性5例,占5.10%。正常核型38例,占38.78%,正常核型患者NPM1、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及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异常核型者(P<0.05)。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大于NPM1基因突变阴性者,CD34+比例显著小于NPM1基因突变阴性者(P<0.05);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白细胞、骨髓原始细胞均显著大于FLT3-ITD基因突变阴性者(P<0.05)。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1疗程CR率、总CR率均显著高于NPM1基因突变阴性者(P<0.05);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患者1疗程CR率、总CR率均显著低于FLT3-ITD基因突变阴性者(P<0.05)。结论:对老年non-APL患者行FLT3-ITD及NPM1基因突变检测,可指导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小时尿蛋白、肾病指数及尿蛋白肌酐比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疑似肾小球疾病患者71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71例(对照组),检测24小时尿蛋白、肾病指数及尿蛋白肌酐比情况。结果观察组三项尿蛋白相关测定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项尿蛋白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与尿蛋白肌酐比、肾病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三项尿蛋白相关测定均可完成对肾小球疾病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提升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变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早期干预的影响。方法:125例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降糖、优化降压药物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晚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时检测尿β2-MG、BUN、SCr、hs-CRP、IL-6、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尿β2-MG、BUN、SCr、hs-CRP、IL-6、HbAlc及血脂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汀组在治疗6、12个月时尿β2-MG、BUN、SCr、hs-CRP、IL-6、TC、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不仅能调节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在显著降低hs-CRP、IL-6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同时改善其尿β2-MG、BUN、SCr等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是对目前全球卫生、食品安全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由于新型抗生素开发难度不断增加,采用复方型抗生素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阿维巴坦是一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抑酶谱广,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可有效恢复或增强其活性,极大地缓解了针对耐药菌无药可用的局面。在几乎所有的合成路线中,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中间体:顺式-5-羟基哌啶-2-甲酸,然后由其再进一步衍生化后获得目标化合物。本文对顺式-5-羟基哌啶-2-甲酸的化学合成和酶促合成两种方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概述和总结,从而对其在医药合成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肾方(Tang Shen Fang,TSF)对于自发性2型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脏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模型组(db/db)和观察组(db/db+TSF),每组9只;8周龄雄性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db/m),顺应性喂养2周后,给予糖肾方干预12周,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肾脏用于后续检测。利用PAS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利用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肾脏组织纤维化TGF-β1/Smad3通路以及miRNA21和miRNA29b的表达。结果:糖肾方可以改善db/db小鼠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减轻小鼠肾脏损伤;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糖肾方可下调db/db小鼠肾脏中纤维化标志分子TGF-β1、Smad3、CollagenⅠ和Fibronectin的表达;下调db/db小鼠肾脏miRNA 21的表达,上调miRNA 29b的表达。结论:糖肾方可作用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10.
陈姣  李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86-1487
目的 观察黄连解毒膏治疗长春瑞滨(盖诺)致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64例静脉输注盖诺所致静脉炎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黄连解毒膏组)和对照组(喜辽妥)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在患肢静脉炎处约10~15 cm均匀涂抹药膏,然后医用纱布覆盖持续时间为10 ~20 min,每天3次,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静脉炎治疗前后各症状的评分.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静脉炎症状总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黄连解毒膏治疗盖诺致化疗性静脉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