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素锂抗凝动脉血与静脉血清中钾、钠、氯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按照NCCLS(EP9-A2)对仪器间的预期偏倚进行评估,将8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和成人组,用固体肝素锂-锌平衡的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利用血气分析仪检测钾、钠、氯,同时用含有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利用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钾、钠、氯。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成人组动脉血、静脉血清中钾、钠、氯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新生儿组动脉血与静脉血清比较,钾、钠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氯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生儿肝素抗凝的动脉血钾低于静脉血清,钠高于静脉血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脉血气分析的针头血用于血细胞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对危重患者用固体肝素锂-锌平衡的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其针头血用于血细胞分析,与此同时静脉采血进行血细胞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结果 两种采血方法WBC、MCV、MCH、MCHC、NEU%、LYM%、MONO%、EO%、BA%、NEU、MONO、EO、BA结果...  相似文献   
3.
4.
5.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5000例来本院体检的不同职业的人员进行脂肪肝及相关因素调查,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及肝功能等指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TC、TG、FBG、UA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38.8%、52.1%、35.2%和53.6%,明显高于正常TC、TG、FBG、UA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19.0%、11.7%、18.6%、15.0%。结论 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舞蹈症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临床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小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合理治疗治愈24例,治愈率60%,有效16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适当治疗可缩短病程,患者痊愈后,应定期随访至20岁以后,复发者则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2月门诊收治的60例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失眠患者中,痊愈42例,显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结论积极治疗引起失眠的原发疾病,对症处理,有效地治疗各种神经、精神及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静脉血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运用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1份在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血标本,其中31份血标本于4℃冷藏,并于0.5h、24h、48h、72h测定。30份血标本20℃保存,于0.5h、2h、4h、8h、24h测定;另30份血标本20℃保存,于24h、48h、72h再测定,各以0.5h测定结果为对照组,观察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变化。结果 20℃保存24h,WBC、RBC、Hb、MCH及WBC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种血常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保存72h,WBC、RBC、H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种血常规参数从24h即有明显的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冷藏72h,WBC、RBC、MCH、Hb在72h内比较稳定,HCT、PLT及WBC分类在48h内比较稳定,14种血常规参数在24h有明显变化。结论血常规标本4℃冷藏,血细胞参数结果较稳定,但仍要考虑到个别参数的变化,以便于为临床提供更可信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临床30例面神经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防止并发症。结果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有效率99.1%。结论为防止面神经病变进展为完全变性,尽早治疗很重要,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提高局部血流,纠正微循环障碍,尽早恢复供血供氧,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150例住院及门诊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利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男性35例(23.3%),女性115例(76.7%),男女之比为1∶3.3.依据中性粒细胞抗体产生方式不同分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例(6.0%);药物性免疫粒细胞减少症28例(18.7%);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例(14.6%);继发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91例(60.7%):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类风湿关节炎21例、免役性溶血伴粒细胞减少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粒细胞减少6例、免疫性肝炎3例、免疫性甲状腺炎16例、干燥综合征4例.结论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女性居多,常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较为复杂,需长时间临床观察和随访.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抗体以IgG为主,有的表现两种或三种抗体同时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