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五味子乙素对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待细胞生长至接近汇合状态分为空白对照组、氧化损伤组、溶剂对照组、槲皮素对照组、五味子乙素低、中、高浓度组.将500 μmol/L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加入槲皮素及不同浓度五味子乙素(5、25、50 μmol/L)预培养6h的心肌细胞,继续培养18 h,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心肌细胞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氧化损伤组MDA、LDH含量明显升高,GSH-Px活性明显下降,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增加.五味子乙素呈剂量依赖性降低H2O2对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降低MDA (nmol/L)、LDH (U/L)含量,提高GSH-Px (U/mg)活性,并能显著降低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且以高浓度组最为明显[MDA:6.01±0.36比13.78±0.21,LDH:61.0±5.7比168.0±6.9,GSH-Px:532.90±9.70比59.50±7.41,细胞抑制率:(22.4±5.2)%比(59.7±7.9)%,细胞凋亡率:(17.6±3.8)%比(41.6±5.1)%,均P<0.01].结论 五味子乙素可保护和修复H2O2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提高细胞GSH-Px活性、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汪云开  黄兆铨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99-400,516
目的 观察芍药苷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离体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使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芍药苷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MMT法检测细胞增殖,硝酸还原酶及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应用酶谱法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的变化.结果 AngⅡ能明显促进平滑肌增殖、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芍药苷在125~1000 μg/mL能显著提高NO、NOS、iNOS水平,抑制平滑肌增殖,并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能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基质金属蛋自酶-2活性的升高.结论 芍药苷可能通过升高NO和NOS水平抑制AngⅡ诱导的平滑肌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正>支架植入术后晚期血栓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有报道证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术后未服用或不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较易发生极晚期血栓。目前,我院有1例DES置入术后7年且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发现血栓形成。据我们所知,这是DES植入后,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最晚期的报道[1]。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头晕、乏力5年”入院。入院常规心电图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接区逸搏心律,心率40次/min。入院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接区逸搏心律。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拟行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5.
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炎症因子的参与及脂质的氧化作用[1],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急性炎症因子的升高[2],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炎症及免疫反应都扮演了重要角色。Toll样受体(TLR)可识别来自体内微生物和宿主来源的病原体相关分子结构(PAMP),并激活免疫系统,启动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作用,其主要机制是炎症及血管再生。通过对TLR的调节可以干预机体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干预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本文将对近年来TLR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从而探讨TLR家族对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评价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与心绞痛分型关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10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93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7.63±9.42岁)在2周内先后行64SCTC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检查并经SCAG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分成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对每组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性质及其与心绞痛分型的关系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0例冠心病患者中用64SCTCA共检出斑块837个,其中软斑块285个(34.10%),混合斑块168个(20.0%),钙化斑块384个(45.9%);UA组以软斑块为主,钙化斑块次之;SA组以钙化斑块为主,混合斑块次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组病例冠状动脉轻度、中度狭窄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重度狭窄病变处以钙化斑块为主,SA组病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以钙化斑块为主,UA组不同斑块性质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SA组不同斑块性质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SCTCA通过测定冠状动脉斑块CT值对其性质进行评价,在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识别及心绞痛的分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青云  黄兆铨 《心脏杂志》2009,21(3):439-442
自多层螺旋CT(MSCT)问世以来,CT扫描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就MSCT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的评价、支架置入术后随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的变异和畸形、心功能分析和心肌灌注成像的应用以及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例1男,19岁。反复发作胸闷、心悸8年,加重1周入院。8年前曾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心律失常,此后反复发作,近期因劳累过度症状加重。体检:T36.4℃,P75次/min,律不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肾功能正常,心脏B超、肝胆脾...  相似文献   
9.
应用单克隆与多克隆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6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及24例正常人(NC)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同时测定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VMC患者sIL-2R明显高于NC组(P<0.001).而NKC活性明显低于NC组(P<0.01),T细胞亚群与NC组比较,急性VMC患者总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和抑制性T细胞(CD8)均减少,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0.01),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明显;而VMC后遗症期患者CD3、CD4与NC组无差异(P>0.05),CD8显著降低(P<0.05),CD4/CD8比值显著高于NC组(P<0.05),以细胞免疫调节失衡为主。上述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功能失调为VMC发病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微粒化非诺贝特与标准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将68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微粒化非诺贝特级38例,200mg,每晚服一粒;标准化非诺贝特组30例,每日300mg,分3次服,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时两组服药前后自身比较,血清总胆固醇平均降低分别为22.5%与17.7%;甘油三酯平均降低分别为53.5%与42.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升高分别为21.2%与17.9%;谷丙转氨酶前组平均降低6.8%,后组平均升高19.4%,表明:微粒化非诺贝特较标准化非诺贝特具有更好的调脂作用,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