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百日咳鲍特菌和呼吸道病毒共感染患儿与百日咳鲍特菌单纯感染患儿实验室相关指标临床特征的差异。 方法采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临床确诊为百日咳患儿的咽拭子标本共42份,利用自动巢式多重PCR系统对42份标本定性检测百日咳鲍特菌及其他17种呼吸道病毒,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检测结果和病例资料,按照病原体检出结果分为百日咳鲍特菌单检出组(简称单检出组)和百日咳鲍特菌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共检出组(简称共检出组)。 结果42份标本中百日咳鲍特菌单检出16份(38.10%,16/42),百日咳鲍特菌伴1种及以上呼吸道病毒共检出26例(61.90%,26/42);呼吸道病毒共计检出32例次,其中以人鼻病毒检出为主,共16例次(50%,16/32),呼吸道合胞病毒6例次(18.75%,6/32),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各检出4例次(12.50%,4/32),甲型流感病毒检出2例次(6.25%,6/32)。共检出组患儿白细胞计数较单检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45,P = 0.661),而共检出组患儿淋巴细胞比例增高(t =-2.913,P = 0.019);与单检出组患儿影像学改变相比,共检出患儿影像学改变以肺炎为主(15/26、57.69% vs. 2/16、12.50%,P = 0.010)。共检出组患儿最高体温更高(t =-3.348、P = 0.030)、咳嗽持续时间(t =-3.141,P = 0.005)和咳嗽加重期更长(t =-4.748、P < 0.001),同单检出组患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共检出组患儿住院时间(t =-4.123、P < 0.001)与抗菌疗程(t =-4.292、P < 0.001)均长于单检出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较于百日咳鲍特菌单检出的患儿,伴有其他呼吸道病毒检出的患儿临床症状更严重,恢复时间更长。在百日咳尤其是症状较重的百日咳患儿救治过程中需注意同时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克隆表达C17orf77重组蛋白,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初步探索该蛋白的生物学作用,观察其细胞系分布特征。方法以HepG2细胞cDNA为模板,PCR扩增C17orf77目的基因片段,构建pET-32a(+)-C17orf77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IPTG诱导C17orf77重组蛋白表达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以重组蛋白免疫大耳白兔,获得兔抗C17orf77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特异性及检测效价。MTT法观察不同浓度重组蛋白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观察C17orf77蛋白在HepG2、L02、LX2和Jurkat细胞系的表达情况。结果 PCR扩增获得C17orf77基因片段,成功诱导表达了C17orf77重组蛋白。制备了多克隆抗-C17orf77,ELISA检测抗体效价1∶1280000。不同浓度C17orf77重组蛋白对HepG2细胞无明显增殖促进或抑制活性(P0.05)。C17orf77蛋白在HepG2、L02、LX2和Jurkat细胞系均有分布。结论利用体外克隆表达的C17orf77重组蛋白可制备效价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多克隆抗体。HBV感染相关基因C17orf77在体外肝脏的间质和实质细胞,以及CD4+T细胞系(Jurkat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与HBV感染的致病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克隆表达并纯化C70rf69重组蛋白,对C70rf69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PCR扩增C70rf69目的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Ni-NTA纯化目的蛋白。结果扩增获得序列完全正确的C70rf69基因片段(自然变异体),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高效表达,在非变性条件下获得较高纯度的重组蛋白。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70rf69蛋白(含信号肽)含有PKC、CK2磷酸化位点和N-十四烷基化位点。结论成功的对分泌蛋白C70rf69进行了基因克隆、表达与初步纯化,为其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祛湿法配合西医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胃溃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西医常规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活血化瘀、祛湿法配合西医疗法治疗胃溃疡患者60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qd,用药6周,克拉霉素500mg,bid,用药2周,阿莫西林1000mg,bid,用药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丹参饮合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胃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对照组的痊愈率为53.3%,有效率为16.7%,总有效率70.0%,Hp根除率77.8%;治疗组的痊愈率为75.0%,有效率为10.0%,总有效率85.5%,Hp根除率96.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饮合藿香正气散加减联合西医疗法较单纯西医三联疗法效果好,体现了活血化瘀、祛湿法在胃溃疡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黄与熟地黄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目的:比较地黄与熟地黄对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小鼠降血糖及血脂作用。方法:雄性C57小鼠ip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1建立糖尿病模型。地黄与熟地黄分别以6,4,2 g·kg-1剂量ig给药,1次/d,连续2周,分别观察其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地黄6 g·kg-1能降低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及改善血脂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地黄4 g·kg-1与熟地黄6 g·kg-1降血糖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5;地黄与熟地黄降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的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地黄比熟地黄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降血糖及改善血脂水平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湿、痰、瘀是心悸的三大病因,而湿是源头.因此,治疗心悸应以化湿为主,辅以益气活血.化湿应以调脾为主,益气活血应重视宗气的作用,同时不忘安神.本文用自拟化湿益气活血汤加减,从调理升降、祛除湿浊,补益脾肾、祛湿定悸和通阳宣痹、祛湿化浊三个方面展示了从湿论治心悸的疗效.心悸是本虚标实之证,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实和本虚的轻重缓急,这关系到用药的寒、热、温、凉和补虚药、泻实药的比例轻重,同时要明确其标、本的定性、定位、定量、演变转化关系.从湿论治可能是治疗心悸病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气阴两虚血瘀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口服甲钴胺片和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方联合通络外洗方浴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右下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神经营养因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脑源性营养因子(BNDF)]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 0%和74. 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显著加快,TC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IGF-1、BNDF均较对照组有大幅度的增加(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甲钴胺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DPN患者的IGF-1和BNDF表达,从而修复受损神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复方黄芪颗粒(ACP)对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糖脂代谢状态、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予以链尿佐菌素( streptoptocin,STZ) 40 mg/kg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设立正常组、糖尿病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及复方黄芪颗粒干预组(后称ACP组).中、西药组及ACP组分别予以西药(二甲双胍)、中药(参芪降糖颗粒)以及复方黄芪颗粒灌胃,4用后杀鼠留取血样检测空腹血糖(FBG)、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留取胰腺组织,固定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ACP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并优于西药及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CP提高糖尿病大鼠FINS水平,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HE染色显示ACP组大鼠胰岛萎缩、胰岛细胞数减少、胰岛细胞肥大、β细胞大小不等等病理改变与糖尿病组、西药组、中药组、ACP组大鼠比较较轻;糖尿病组、西药组、中药组、ACP组大鼠胰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IGF表达阳性,ACP组IGF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复方黄芪颗粒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糖脂代谢紊乱有一定调节作用,并延缓了胰岛组织病理改变进展,其降糖机制与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影响I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关于糖尿病合理饮食的问题,内经中也不乏论述,因此,我们从内经的角度分类综述了降血糖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口腔部的疱疹,由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CoxA)和B组,埃可病毒(ECHO viruses)4、6、7型等感染引起,Cox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尤其常见。1958年,加拿大首次分离出CoxA16[1],1969年,加利福尼亚首次报道了EV71[2],至1972年美国纽约、孟加拉国、澳大利亚陆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才真正分离出EV71病毒[1]。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CoxA16,20世纪70年代后,EV71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二者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CoxA16:美国(1968年)[4]、日本(1970年)[5]、澳大利亚(1991年)[6]、台湾(2006至2008年)[7]、西班牙(2009年)[8];EV71:马来西亚(2000至2003年)[9]、新加坡(2000年)[10]、泰国(2008至2009)[11]、韩国(2008至2009年)[12]、中国阜阳(2008年)[13]。显然,手足口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已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重视。本文拟从病原学、临床表现、病毒基因型和核苷酸序列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发病机制方面,对手足口病的两种主要病原体,即EV71和CoxA16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