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生存和抗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①实验中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脐血有个核细胞。②5窝F344新生1d龄大鼠共64只,同窝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干预。模型组:结扎左颈动脉,吸入体积分数为0.08的低氧3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人脐血有核细胞组:造模后24h定位注射人脐血有核细胞(1.0~2.0)×106。③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移植后第42天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第10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鼠,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脐血有核细胞在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64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死亡20只,正常组、模型组、脐血有核细胞组分别存活17,11,16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制作结果:模型组出现行为障碍,病理切片可见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吞噬、血管套、胶质细胞结节形成等典型缺氧缺血所致脑组织病理损伤。②第42天水迷宫试验显示:人脐血有核细胞组大鼠的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明显尤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③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实验结果显示:人脐血细胞组,进针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成团或散在分布,呈方向性向周围迁移;左侧大脑血管壁,可见大量细胞迁移环绕;所植入的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率约为4.59%,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约为2.68%。结论: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可以部分存活,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抗原,并有效改善缺氧缺血性新生大鼠的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增殖和分化为肝细胞能力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对其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肝功能和生存分析,并对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7周内的相关情况予以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于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动物分组选用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5只为供体,供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雌性6周龄Wistar大鼠60只,其中50只被造成肝纤维化模型,在首次用二甲基亚硝胺处理后的第10天,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10只(为受体),于治疗39 d后结束实验,取材分析病理对照组40只.另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②肝纤维化模型制作在实验的当天,给予10g/L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生理盐水配置)1 mL/kg,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次,共6周.③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每只大鼠输注3×106个骨髓间质干细胞;病理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骨髓间质干细胞.④动物的一般生活状态每天观察饮食、活动、二便、体质量、皮毛、呼吸情况等.⑤肝脏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将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⑥肝星形细胞及其活化程度检测前者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后者以德国IBAS2.5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⑦肝脏胶原分布的相对含量检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从而反映肝纤维化程度.⑧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氯胺T法.⑨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⑩血清层粘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11雄性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雌性大鼠肝内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12统计学分析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plan-Meier法.结果雌性大鼠6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生存状况造模6周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生存率为80%,而病理对照组生存率为10%,空白对照组生存率为100%,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可能通过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从改而善大鼠的生存率.②肝脏组织学显示,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结构明显改善,炎症减轻、假小叶结构减少或消散.相反,病理对照组出现广泛的肝脏结构重塑,包括增厚的纤维间隔形成和明显的桥接坏死.半定量分析胶原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8.12±1.98,15.71±2.13,t=6.11,P<0.05).③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仅见血管壁有少量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而病理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在纤维间隔、肝窦和汇管区内明显表达.半定量分析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11.06±2.03,18.50±3.87,t=4.47,P<0.05).④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经雄性Wistar大鼠(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39 d的雌性大鼠,肝脏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阳性,而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则无此阳性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⑤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 05)但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肝纤维化的形成,使肝纤维化得到控制.⑥反映肝功能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接近空白对照组.说明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状态.结论①二甲基亚硝胺能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②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状况和肝功能.③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产生,抑制肝纤维化形成.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原因之一.⑤雌性大鼠肝脏内存在雄性供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  相似文献   
3.
基础医学导读作为中山大学的通识课程,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包括3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医学框架和健康维护知识学习、医学思辨能力培养以及公共卫生健康问题讨论。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从最初主要是推介医学科普知识到通识教育的理念愈来愈得以体现,初步表明将基础医学纳入高校通识教育是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种大鼠骨髓移植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模型的可行性,旨在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免疫调节作用的系列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实验于2006-04/2006-09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6周龄雄性体Fischer344大鼠(RT1Al)作为供体,清洁级6周龄雌性Waster(RT1Au)大鼠作为受体。②受体大鼠移植前3d开始饮用含庆大霉素(320mg/L)和红霉素(250mg/L)的饮用水。移植当天采用60Coγ射线全身照射法进行预处理,照射剂量为8.0Gy,剂量率为0.7Gy/min。经预处理的受体鼠在照射后6h内,经尾静脉进行骨髓移植,并分组:骨髓移植组(n=10,每只大鼠移植0.8×108个骨髓细胞)、单纯照射组(n=10,预处理后通过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磷酸缓冲液)。观察移植后大鼠的活动、饮食、二便、皮毛、体质量变化情况及靶器官皮肤、肝脏、肠的组织学病理改变。结果:①单纯照射组10只大鼠在预处理后的17d内全部死亡,死亡高峰集中在移植后11和12d左右。骨髓移植组有较高的存活率,除第12,16,18天死亡3只,其余均在60d的观察期内存活。②骨髓移植组大鼠未出现急剧消瘦和严重腹泻等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表现,移植受体体质量增加缓慢,移植后1月受体头背部可见明显脱毛现象,随着时间延长,范围逐渐扩大至腹部和肢体内侧。移植后2个月皮肤可见毛囊缺失和轻度单核细胞浸润,小肠固有层可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肝脏的表现最为典型,80%以上的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胆管细胞坏死并伴有胆管壁纤维化。结论:①通过大鼠F344→Wistar的同种骨髓移植,可建立稳定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模型。②模型的病理变化可表现在皮肤、肠道和肝脏,其中肝脏的表现尤其典型,80%以上的汇管区和胆管淋巴细胞浸润,胆管细胞坏死并伴有胆管壁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6.
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探讨了几种受体激动剂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对IFNγ诱导HLADR抗原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0-12,10-10mol/LNA具有促进作用;10-6,10-4mol/LNA呈现抑制作用。相应α受体阻断剂10-5mol/L酚妥拉明(phentolamine)可以完全阻断其促进作用,而对抑制作用的阻断则不明显。②10-10~10-4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对IFNγ诱导HLADR抗原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ISO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且这种作用可被10-5mol/L普洛萘尔(propranolol)完全或部分阻断。③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10-11~10-3mol/L对IFNγ诱导HLADR抗原表达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神经递质对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烫伤程度大鼠在烫伤24 h后β1整合素和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表达,探讨β1整合素和ILK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分别造成Ⅰ、浅Ⅱ、深Ⅱ度和Ⅲ度烫伤,伤后24 h取创面组织标本,制作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以及整合素β1、ILK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烫伤程度创面整合素β1和ILK的表达与定位.[结果]Ⅰ度烫伤大鼠表皮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可见明显整合素β1和ILK表达,其中ILK在皮肤附属器的表达较整合素β1更为显著;浅Ⅱ度组织创面,残留的基底层和健全的皮肤附属器周围有整合素β1和ILK表达,其中ILK在皮肤附属器的表达较整合素β1更为显著,而整合素β1主要在毛囊表达;深Ⅱ烫伤创面仅真皮深层健存的皮肤附属器中有整合素和ILK阳性细胞表达;Ⅲ度烫伤创面未见整合素β1和ILK阳性.[结论]整合素β1和ILK具有相似的局限表达模式并与大鼠烫伤程度密切相关,提示ILK可能介导整合素的胞内的信号通路,与整合素β1共同参与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间质来源的多潜能基质细胞,目前人和多种动物来源的MSC均已被成功分离鉴定然而由于小鼠骨髓MSC的分离相对人和其他物种更为困难,关于小鼠骨髓MSC的克隆分析结果也相对有限且结果不尽一致。为此,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小鼠MSC的体外分离方法,并对MSC克隆形成单位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 取C57BL/6小鼠,冲洗股骨骨髓腔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低密度接种培养,并通过有限稀释克隆挑选获得三种形态生长特点不同的克隆形成单位(CFU)。采用流式分析技术对三种类型的CFU进行表型分析,并用油红O和茜素红分别进行成脂和成骨分化诱导鉴定。【结果】 低密度培养并结合克隆化培养分离技术成功获得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到偏圆形(MSC1)长梭形(MSC2)以及纺锤形多边形(MSC3)三种贴壁形态细胞类型;免疫表型分析显示,三种细胞均强表达Sca-1,不表达CD11bCD45,部分表达CD90.2;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证实,MSC1仅具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MSC2仅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MSC3则具有成骨、成脂双向分化能力。【结论】 低密度培养并结合克隆化培养分离技术可成功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小鼠MSC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其中可能含有多能MSC或单一分化方向的前体细胞等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9.
人胚胎脐血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人中期胚胎脐血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在自体宫内基因转移/治疗(IUGT)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L-DMEM完全培养液培养中期胚胎脐血间质干细胞(MSC);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地塞米松/胰岛素等作为脂肪细胞诱导液,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等作为成骨细胞诱导液分别诱导细胞分化;将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荧光显微镜下检测MSC表达转基因特性;F344新生大鼠肝内注射MSC,免疫荧光检测6周后不同组织器官中人MSC存在;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性小鼠(NOD/SCID)皮下注射MSC,病理切片检测第30 d细胞体内成瘤性。 结果:3 mL人中期胚胎脐血可以分离、培养出MSC,细胞均一地表达CD29、CD44、CD59、CD105、CD166,不表达CD34、CD45、CD80、CD86、CD42a、HLA-DR分子,体外培养中具有成脂、成骨能力;细胞表达转基因产物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率高达56.32%±3.28%;在新生大鼠体内,人中期胚胎脐血来源的MSC能向多个不同组织器官迁移,在NOD/SCID小鼠内不具有成瘤性。结论:人中期胚胎脐血MSC适合中、晚期胚胎自体IUGT靶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增殖和分化为肝细胞能力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对其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肝功能和生存分析,并对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7周内的相关情况予以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于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动物分组:选用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5只为供体,供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雌性6周龄Wistar大鼠60只,其中50只被造成肝纤维化模型,在首次用二甲基亚硝胺处理后的第10天,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10只(为受体),于治疗39d后结束实验,取材分析病理对照组40只。另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②肝纤维化模型制作:在实验的当天,给予10g/L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生理盐水配置)1mL/kg,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次,共6周。③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每只大鼠输注3&;#215;106个骨髓间质干细胞;病理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骨髓间质干细胞。④动物的一般生活状态:每天观察饮食、活动、二便、体质量、皮毛、呼吸情况等。⑤肝脏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将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⑥肝星形细胞及其活化程度检测:前者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后者以德国IBAS2.5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⑦肝脏胶原分布的相对含量检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从而反映肝纤维化程度。⑧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氯胺T法。⑨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⑩血清层粘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11)雄性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雌性大鼠肝内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12)统计学分析: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雌性大鼠6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生存状况:造模6周后,骨髓间质于细胞治疗组生存率为80%,而病理对照组生存率为10%,空白对照组生存率为100%,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可能通过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从改而善大鼠的生存率。②肝脏组织学显示,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结构明显改善,炎症减轻、假小叶结构减少或消散。相反,病理对照组出现广泛的肝脏结构重塑,包括增厚的纤维间隔形成和明显的桥接坏死。半定量分析胶原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8.12&;#177;1.98.15.71&;#177;2.13,t=6.11,P&;lt;0.05)。③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仅见血管壁有少量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而病理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在纤维间隔、肝窦和汇管区内明显表达。半定量分析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11.06&;#177;2.03,18.50&;#177;3.87,t=4.47,P&;lt;0.05)。④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经雄性Wistar大鼠(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39d的雌性大鼠,肝脏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阳性,而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则无此阳性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⑤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lt;0.05)但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肝纤维化的形成,使肝纤维化得到控制。⑥反映肝功能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接近空白对照组。说明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状态。结论:①二甲基亚硝胺能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②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状况和肝功能。③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产生,抑制肝纤维化形成。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原因之一。⑤雌性大鼠肝脏内存在雄性供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