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可控、可靠、安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自主设计并制作一种基于Microchip公司的PIC18(Peripheral Interface Controller,外围接口控制器)系列单片机和TI公司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无线收发芯片CC1101 CC1101(Chipcon公司)的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比格犬背部,记录电极留置腹侧皮下,刺激电极缝合于左心耳上,在犬清醒自由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专用心电软件连续监测体表II导联心电信号,并发放间歇(刺激1 s,暂停2 s)高频(频率30 Hz)阈上(强度2 mA,脉宽5 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外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和发放刺激)30天,植入犬体内刺激3天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最长达8 h。结论应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是建立房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房颤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房颤的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房颤医学模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并且影响较大。这样,实验动物优化,即实验动物福利的改良与发展就显得重要,是促进建模成功的重要保障。我们从伦理与法规支持,饲养管理,替代方法和福利技术四个方面综述心房颤动医学模型中实验动物福利的改良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牵引下瞬间冲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在牵引下瞬间冲击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10天为1疗程,共3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每疗程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疗程后行CT影像学复查并行突出物缩小程度评价,采用改良MacNab评价法及突出物缩小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VAS评分均降低,并使突出物缩小,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93.33%,治疗组95.5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且治疗组牵引下瞬间冲击手法能更好缓解疼痛和促进突出物回纳,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结合冠状静脉窦与希氏束电图识别心房扑动折返环的慢传导带,在下腔静脉口到三尖瓣环峡部作射频线性消融,并以慢传导带出现双向阻滞作为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的标志,治疗了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1个月心动过速未发。由于Halo导管能在右房内全面记录右房激动顺序,便于了解峡部的传导情况,在心房扑动消融中有助于明确其诱发与终止的机制,并为慢传导带传导阻滞作为成功消融终点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血清可溶性CD4OL(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正常对照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50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的血清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ACS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比SA组和对照组高(P<0.01);②AMI组与UA组血清sCD40L水平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③SA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④SA发展为UA时sCD40L显著升高。结论sCD40L升高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sCD40L升高可作为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班块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改善心肌病心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于阿霉素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中,评价其存活及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的MSCs,用0.3 μmol/L的5-aza-CdR体外两次诱导第2代MSCs,然后将其用溴氮胞苷(BrdU)标记后植入阿霉素造模成全心衰心肌病大鼠的心肌中,同时以注射无血清培养基(DMEM)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移植后4周,通过心脏射血分数(EF)等超声指标,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细胞存活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大鼠的EF为(95.2±3.7)%(n=9),DMEM移植对照组的EF为(79.9±6.0)%(n=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MSCs移植大鼠移植前后对照,心功能有改善(P<0.01,移植前EF=82.3%±6.4%).移植的MSCs在心肌中存活,在9只大鼠中均发现BrdU(+)细胞.结论经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后4周,能在阿霉素心肌病大鼠心肌中存活,并能改善心肌病全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于阿霉素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中,评价其存活及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的MSCs,用0.3 μmol/L的5-aza-CdR体外两次诱导第2代MSCs,然后将其用溴氮胞苷(BrdU)标记后植入阿霉素造模成全心衰心肌病大鼠的心肌中,同时以注射无血清培养基(DMEM)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移植后4周,通过心脏射血分数(EF)等超声指标,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细胞存活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大鼠的EF为(95.2±3.7)%(n=9),DMEM移植对照组的EF为(79.9±6.0)%(n=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MSCs移植大鼠移植前后对照,心功能有改善(P<0.01,移植前EF=82.3%±6.4%).移植的MSCs在心肌中存活,在9只大鼠中均发现BrdU(+)细胞.结论经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后4周,能在阿霉素心肌病大鼠心肌中存活,并能改善心肌病全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35例行心脏手术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约200 mg)分为3组,风湿性心脏病27例,其中窦性心律者8例,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者19例(≥16个月),分别列为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和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另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例(均为窦性心律)作为对照组,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技术,测定各组心房组织中HGF、CTGF、TGF-β1与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m病理染色观察右心耳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TGF、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在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和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与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比较也明显增加(P<0.05);HGF在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较对照组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HGF下降明显,与对照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和CTGF的mRNA表达与左房直径和组织纤维化面积有相关性.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CTGF、TGF-β1mRNA表达上调.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HGF mRNA表达在心房颤动时下降,可能是使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易于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临床条件下多参数双极射频消融在离体猪心上形成的消融灶的形态大小,评价双极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在消融功率30 W和消融温度60℃时,多参数条件(间距12-17 mm、时间20-90 s、灌注0和1 000 ml/h)分别进行组合,把离体猪心(共96个,每个组合消融6次)置于水浴37℃的Langendorff心脏离体灌注体系中,使用4 mm的大头双极消融电极在心室心外膜进行消融,测定交汇消融灶的长度、深度、连接率和爆破率。结果时间增加,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都增加;间距增加,长度增加,深度、连接率、爆破率下降;有灌注时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增加。12 mm、20 s有灌注时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好,长度均值为22.17±1.86 mm,深度均值为3.50±0.63 mm,连接率100%,爆破率0%。结论 30 W、60℃时双极消融可以在电极间距12 mm、20 s、有灌注(1 000 ml/h)时形成最稳定的连续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临床条件下多参数双极射频消融在离体猪心上形成的消融灶的形态大小,评价双极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预设功率(30 W和40 W)和灌注条件(1250m l/h)下用4 mm的大头双极消融电极对新鲜离体猪心进行消融,电极间距离从12~ 17 mm,时间从20~90 s,测定交汇消融灶的长度、深度、连接率和爆破率.结果 时间增加时,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都增加;间距增加时,长度增加,深度、连接率、爆破率下降;功率增加时,长度、连接率、爆破率增加,深度减小.12 mm、20 s、30 W,有盐水灌注(1250 ml/h)时双击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好,长度均值为19.89 mm,深度均值为3.94 mm,连接率100%,爆破率6%.结论 双极消融可以在电极间距离12 mm、20 s、30 W、有灌流(1250 ml/h)时形成稳定的交汇消融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