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醒脑静联合盐酸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络酮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效果。方法:治疗组28例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络酮注射液,对照组28例单用盐酸纳络酮注射液,其他常规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苏醒时间和酒后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络酮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盐酸纳络酮注射液。  相似文献   
2.
加强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县级中医院要抓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的大好契机,认清现状,坚定信心,继承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特色,引入现代科学技术,配务急救设备,培育急诊队伍,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发展创新。在加强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3 5岁 ,因乘车外出受凉 ,2周内先后出现左、右侧面肌运动障碍 ,于 2 0 0 0年 4月 12日收入我科住院。查体发现双侧额纹消失、睑裂扩大 ,闭眼时呈贝尔现象 ,双侧鼻唇沟消失 ,闭唇不全 ,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吹哨 ,双侧面颊滞食 ,双侧面肌重度功能障碍。特殊检查 :头颅MRI未见异常。运动神经传导检查提示 :双侧面神经潜伏期延长 ,传导障碍。脑脊液(CSF)检查 :蛋白、细胞数轻度升高 ,无蛋白 细胞分离现象。诊断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结果 :经抗炎、抗病毒、神经营养、扩血管配合理疗、针灸、面部按摩 ,双眼露白…  相似文献   
5.
社区医院开展的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但社区医院地处基层,社区医生是卫生服务的一线医生,他们的素质、技能,特别是急诊能力的高低,临床思维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急诊、首诊能否得到合理处治,关系到急诊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故社区医生更应该注重在社区医疗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技能,加强临床思维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药针剂治疗脑心综合征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心综合征是指各种急性颅内疾患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害,临床尤以急性脑血管病继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急性心梗或心力衰竭最为常见.心电图异常表现可高达70%左右[1],其中缺血性表现占50%,主要为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占发生率约为1/3,急性心梗发生率为3%~33%,常被卒中掩盖,一旦合并救治困难,预后不良,死亡率高达52%[2].我们在临床中用中药针剂辨证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炙甘草汤配合中药针剂治疗严重心律失常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其发病率高,严重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诱发和加重心衰,甚至引起猝死;临床常见于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甲心病、心肌病、严重电解质紊乱等疾病。笔者近年在应用西药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使用中药抗心律失常,收到较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0岁。因恶寒发热,头疼鼻塞2天于1998年7月15日就诊。查体:体温37.8℃,咽部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增强,无干湿罗音及哮鸣音。余无特殊发现。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发作史。此次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青霉素钠640万U静滴(皮试阴性),每日1次,柴胡注射液  相似文献   
9.
浅谈吴以岭对络病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运用的临床学科、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河北医科大学吴以岭教授20多年来潜心钻研络病理论与临床研究,对始于《内经》的络病理论、奠基于《伤寒杂病论》的络病临床证治、清代瘟病学家叶天士“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重要病机理论进行了全面整理研究,著《络病学》一书,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这一络病学理论框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笔者将络病理论运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收效颇佳,现将冠心病从络论治探析如下。 1络病理论渊源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内经》经络学说而发展的。《内经》中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阐述了络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则,为络病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