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织(对照组)中VEGF-C、PDGF-AA和PDGF-BB的表达。应用D2-40检测直肠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做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VEGF-C、PDGF-AA和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C:63.3% vs 3.3%,P<0.05;PDGF-AA:40.0% vs 13.3%,P<0.05;PDGF-BB:55.0% vs 6.7%,P<0.05)。VEGF-C和PDGF-BB在淋巴结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较淋巴结阴性组均显著升高(VEGF-C:86.4% vs 50.0%,P<0.01;PDGF-BB:77.3% vs 42.1%,P<0.05),但PDGF-A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54.5% vs 31.6%,P>0.05)。直肠癌中淋巴结阳性组的LMVD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3.11±2.01)/mm2 vs (8.13±2.99)/mm2,P<0.05],VEGF-C、PDGF-AA和PDGF-BB阳性表达组的LMVD高于阴性表达组[VEGF-C:(12.06±2.20) /mm2 vs(6.32 ±2.41) /mm2,P<0.05;PDGF-AA:(11.89± 2.46)/mm2 vs (8.67±3.67)/mm2,P<0.05;PDGF-BB:(12.19±2.22) /mm2 vs(7.33 ±3.02)/mm2,P<0.05]。直肠癌中VEGF-C、PDGF-AA、PDGF-BB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VEGF-C vs PDGF-AA:rs=0.366,P<0.05;VEGF-C vs PDGF-BB:rs=0.650,P<0.05;PDGF-AA vs PDGF-BB:rs=0.320,P<0.05)。 结论淋巴管生成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VEGF-C、PDGF-AA和PDGF-BB均参与直肠癌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且三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针对VEGF-C、PDGF-AA、PDGF-BB的联合用药可能更利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地:探讨内皮特异性分子(ESM)-1在乳腺浸润性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者的ESM-1表达,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M-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中。ESM-1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LMVD相关(P〈0.001)。结论:ESM-1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管增生,并与肿瘤大小和淋巴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而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在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地位.淋巴管生成因子正逐渐成为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以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271例的诊断、治疗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165例(60.9%),非手术治疗106例(39.1%),治愈241例(88.9%),死亡30例(11.1%)。其中1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障碍综合症(MODS);9例死于严重失血性休克,3例肠破裂入院2 d后中毒性休克死亡;1例脾破裂合并肺挫伤患者术后死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合并颅脑外伤者死于脑疝。结论以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的诊断要及时、明确。治疗要首选对生命威胁最大的损伤进行处理,尽早实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积极主动实施创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快速有效止血,避免漏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化放疗的推广,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LR)的风险有所减少,但其发生率仍有6%~15%[1].而局部复发相关的症状不典型,治疗棘手,预后差[2].  相似文献   
6.
97例直肠癌微血管计数与远端扩散长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直肠癌微血管计数 (microvesselcount,MVC)和远端扩散长度的关系 ,为手术时确定直肠癌远端切除长度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对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1月直肠癌根治标本 97例 ,用Ⅷ因子相关抗原 (F8 RA)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法测定其直肠癌组织的MVC ,并连续切片 ,在光镜下观测直肠癌的远端壁内扩散长度 ,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远端发生扩散的直肠癌4 7例 ,平均MVC为 2 8± 5 ,明显高于没有远端扩散的 5 0例的MVC (2 0± 5 ) ,且MVC较高的直肠癌远端扩散距离也较长。结论 直肠癌手术时远端一般切除 2~ 3cm即足够 ,但MVC较高的病例 ,远端扩散距离较长 ,手术远端切除长度也要延长。术前活检确诊直肠癌的同时测定MVC ,可作为决定远端切除长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选用健康大白鼠32只,制作4组阻塞性黄疸大白鼠模型、分别饲以一定量盐水、乳果糖、去氧胆酸钠和鹅去氧胆酸,然后观察大白鼠体静脉和门静脉血液的内毒素浓度以及血清胆红素含量。结果表明:乳果糖和去氧胆酸钠 样程度地降低阻塞性黄疸大白鼠血液中内毒素浓度,但血清胆红素浓度没有变化。同时我们还发现,鹅去氧胆酸没有降低阻塞性黄疸大白鼠血液中内毒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同制护士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荣 《护理研究》2007,21(11):3079-3080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市场与服务竞争的大潮中,每个行业都在寻求新的机遇,面对新的挑战,存在新的危机,合同制护士表现尤为突出,存在着工资收入低、工作压力大、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现就其现状作一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分析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在胃癌和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该次研究选择该院于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41例胃癌患者和39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胃癌患者为甲组,大肠癌患者为乙组,选择同期进行检测的33名健康人作为丙组.对入院的人群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对比3组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的检测结果.结果 甲乙两组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3+水平[(25.81±10.55)、(28.94±9.28)%]高于丙组[(0.81±0.97)%],甲乙两组T细胞CD3+水平[(53.62±13.83)、(55.95±10.67)%]低于丙组[(72.06±7.82)%],甲乙两组T细胞CD4+CD3+水平[(29.83±9.72)、(33.74±9.03)%]低于丙组[(38.78±5.07)%],甲乙两组T细胞CD8+CD28+CD3+水平[(1.58±1.98)、(1.92±2.62)%]高于丙组[(0.04±0.03)%],甲组T细胞CD8+CD28-CD3+[(16.07±6.95%)]以及CD4/CD8水平[(1.15±0.54)%]低于丙组[(20.55±6.55)、(1.35±0.32)%],乙组T细胞CD4+CD25+CD3+水平[(19.75±6.88)%]高于丙组[(13.71±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术前术后除CD3+和CD28+CD3-之外的T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以及胃癌患者的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增高,在胃癌患者中CD4+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在大肠癌患者中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8例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采用食管空肠侧侧π形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8例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292±32 min,平均出血量75±35 mL,术后平均住院日15±2 d。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腹壁穿刺孔无肿瘤种植。结论完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采用食管-空肠的π形吻合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