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脊髓损伤(SCI)的病机,中国古典医籍论述甚少。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参考近年文献,我们认为,尽管正常人可以出现的证候均可见于SCI病人,但这些证候多为一过性非本质性证候,而督脉损伤,肾气不足证则为SCI病人的主导证候,它贯穿着该病的全过程,决定着它的性质。据此,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外伤患者督脉穴位电刺激的fMRI脑成像变化。方法对1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命门穴和腰阳关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穴位刺激时的脑功能变化进行fMRI观察。结果与静息状态比较,电刺激时出现多个脑区激活。结论电刺激督脉可能会影响脑损伤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不同部位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寻求最佳刺激部位。方法选择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6 版(ASIA 2006)残损诊断和分级标准的108 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导尿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 例。导尿组只行间歇导尿;对照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和会阳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试验组采用经颅电针刺激足运感区、腹六区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检测治疗前后的逼尿肌压力,并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自主排尿、导尿量、残余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逼尿肌压力和逼尿肌反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导尿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与导尿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4.
头部围针的定位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头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已在国内外得以公认。其分区方法有焦氏头针法 ,国际标准化头针分区法及传统头部穴位透刺法 ,其基本原理是刺激距病灶较近的相应头皮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仅从这一意义上讲 ,在CT、MRI较为普及的今天 ,莫如直接根据CT或MRI诊断确定距离病灶最近的头皮刺激区更为便捷。为此 ,最近已有头部围针法的报告[1 ,2 ] ,但其具体定位方法未详细介绍 ,使初学者不易操作。  我们在临床中使用头部围针法治疗偏瘫及其合并症已有半年多的时间 ,根据我们的体会 ,其疗效不亚于焦氏头针法 ,况且对空间失认等高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督脉电针及两者联合治疗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对72只成年SD大鼠建立胸10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BWSTT)、督脉电针组(电针组,EA)和训练+电针(联合组,BWSTT+EA)各18只,每组再分为8d、15d和30d 3个小组(n=6).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脊髓损伤尾端组织中BDNF的表达.结果:单纯减重步行训练或/和督脉电针均能使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水平提高(P<0.05);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对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水平提高(P<0.01);尽量长时间的应用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的联合治疗对促进横断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督脉电针可以促进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干预时间越长疗效越佳,且3者间存在协同作用,这种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脊髓组织中BDNF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偏瘫患者全身骨量和骨密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骨量和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366例单侧偏瘫患者(脑血管病313例、脑外伤53例)的全身骨密度、骨量、瘦体组织和脂肪组织,并记录每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患侧上、下肢及躯干的骨量明显低于健侧(P<0.01);三部位患、健侧骨量变化百分比随病程呈下降趋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身骨量和骨密度均与年龄和病程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0.01);全身骨密度还与全身瘦体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偏瘫患者偏瘫侧骨量较健侧明显下降,并随病程呈加重趋势;年龄、病程和体重指数对全身骨密度和骨量有影响;全身骨密度亦与ADL评分及全身瘦体组织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7.
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100077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陈之罡,张进军,王征美,李惠兰152200黑龙江省绥棱县医院张爱玲下肢痉挛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着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疗效,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影响颇大。我们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偏瘫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366例康复期偏瘫患者全身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检出骨质疏松症患者56例(15.3%)。年龄≥60岁(OR=5.434,95% CI:2.734~10.801)、病程(OR=1.046,95% CI:1.013~1.080)、体重指数(OR=0.746,95% CI:0.622~0.840)、日常生活自理程度(OR=0.618,95% CI:0.444~0.858)是偏瘫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康复期偏瘫患者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低体重指数、病程长及日常生活自理程度低,对该类人群进行骨密度监测和骨质疏松症预防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在缺血性脑损伤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第 1组为伪手术组 ,其余 4组剥离颈动脉后结扎 ,并切断颈总动脉。第 2组为造模组。术后第 2 0h起 ,第 3、4、5组分别灌喂中药复方水煎液Ⅰ、Ⅱ、Ⅲ号方各 1次。给药 3h后 ,第 2— 5组分别置于低氧环境 1h ,以后连续给药 7天 ,每天 1次。术后第 7天从右心房取血 ,处死动物 ,取全部右脑 ,分别测定脑组织和血清中的MDA、NOS、SOD及脑组织钙的含量 ,并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排列情况。结果Ⅰ、Ⅱ、Ⅲ号方均可降低脑组织和血清MDA的含量 ,并能降低脑组织钙的含量 (P <0 .0 5— 0 .0 0 1)。Ⅰ号方还可增加脑组织SOD的活性 ,Ⅱ、Ⅲ号方可降低脑组织NOS的活性。第 3、4、5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 ,坏死数目较造模组减少 ,其中第 4、5组更为明显。结论中药Ⅰ、Ⅱ、Ⅲ号方对缺血性大鼠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吞咽训练配合针刺对病程超过1个月的慢性期不同病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吞咽障碍患者61例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1)。再根据病程的不同将2组患者分别分成2个亚组:病程1~2个月组(治疗组n=14,对照组n=17)和病程&rt;2个月组(治疗组n=16,对照组n=14)。治疗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舌咽和颈项部腧穴针刺,每周针刺治疗5 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吞咽训练,每周5 d,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训练9周。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结束后,各组的吞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的吞咽评分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比较2组患者不同病程亚组间吞咽评分增加值,治疗组2个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治愈率(40.0%)显著高于对照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吞咽训练配合针刺能够改善脑卒中和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病程的长短对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