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主观指标疲劳评定量表FSAS及客观指标GMCS-2型体质检测仪等,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类型程度及特征、基本体质体能及认知功能(简单反应时)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受试者的FSAS中躯体疲劳分别与体重、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和疲劳程度总分分别与肺活量、台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别与肺活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因子均与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人群的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钟燕宇 《健康》2011,(4):79-79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疾患。目前,对骨质疏松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并且社会功能良好的状态。现代人除了重视身体健康外,对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现代医学的精神、心理疾病均属于中医情志病的范畴,是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  相似文献   
4.
从以五脏为中心、食物性能、顺应自然等理论出发,以节饮食、适寒湿、合理搭配、谨和五味、三因制宜为原则,论述了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疲劳与生活质量状况的相关性。[方法]从北京、河南和辽宁的3家医院收集200例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运用疲劳量表(FS-14)、疲劳自评量表(FSAS)和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受试者的疲劳情况和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疲劳和生活质量状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受试者的FSAS各因子分别与SF-36中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有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FS-14中的3个因子分别与SF-36中的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有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疲劳状况可导致其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钟燕宇  韩萍  张雅静 《现代保健》2009,(28):139-139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处于亚健康的人数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其中以中青年人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处于亚健康的人数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其中以中青年人最常见,对社会已经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主观指标疲劳评定量表FSAS及客观指标GMCS-2型体质检测仪等,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类型程度及特征、基本体质体能及认知功能(简单反应时)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受试者的FSAS中躯体疲劳分别与体重、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和疲劳程度总分分别与肺活量、台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别与肺活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因子均与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人群的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自瑞士科学家Gruentzing等人于1977年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 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并获得成功后,PTCA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然而PTCA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血管的急性闭塞,尤其是后期较高的再狭窄率(半年内可达30%~50%),成为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制约因素。支架植入技术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和发展虽有效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是随着接受支架植入的临床病例数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