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研究肛门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之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切开挂线术组)和试验组(括约肌间切开术组),各36例。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临床疗效、肛门功能、创面面积、局部疼痛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8.22±2.10)d,短于对照组的(14.17±2.83)d;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35.75±11.15)d,短于对照组的(55.69±13.42)d;术后3个月试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分别为(58.39±6.72)mmHg、(143.72±8.24)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1.25±4.33)mmHg、(126.75±11.49)mmHg;术后3个月试验组Wexner大便失禁评分(0.56±0.61)分,低于对照组的(3.25±0.81)分;在手术当天、术后第7天换药时、术后第14天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创面面积分别为(10.70±1.67)cm^2、(8.34±1.18)cm^2、(6.25±1.13)cm^2,均小于对照组的(20.52±1.58)cm^2、(16.26±2.37)cm^2、(13.98±2.24)cm^2;在术后第7 h、术后首次排便时、术后第7天排便时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疼痛指数分别为(3.44±0.91)分、(4.17±0.77)分、(2.64±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5±0.73)分、(7.22±1.20)分、(5.28±1.49)分;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低于对照组的53%(均P<0.05)。两组手术在复发率、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相比于切开挂线术,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具有更好地维护肛门功能、创伤小、康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定向挂线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之疗效对比。方法将该院肛肠中心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组采取定向挂线法,比较两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复发率、疼痛及手术对肛门括约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两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和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2 d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与肛门括约功能指标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向挂线法相比于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对肛门括约功能影响小和减轻术后疼痛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肛门创面是临床较多见的开放伤口 ,愈合相对较迟缓 ,临床一直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 ,而羟脯氨酸(HYP)作为被氧化的胶原成份 ,已是伤口愈合研究的通用指标[1] 。原中国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长丁泽民老中医的经验方珠黄霜经多年临床应用 ,显示了良好的促愈效应 ,本文就选用珠黄霜及马应龙痔疮膏阳性药物外敷术后创面 ,观察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内羟脯氨酸的变化 ,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实验 2 9例均为全国中医肛肠诊疗中心住院行低位单纯性肛瘘切除术后的病人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珠黄霜治疗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正肛周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常伴高热,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常形成肛瘘。本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如治疗不及时,易导致致死率极高的坏死性筋膜炎~([1])。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在实际临床中,有一部分患者不愿意或无法接受住院手术治疗,而选择保守治疗。本文对近年来肛周脓肿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J Neurol Sci在线发表了日本学者Kira研究组基于证据提出的特应性脊髓炎(atopic myelitis,AM)诊断标准[1].AM是指在有特应性疾病(定义见下面描述)的患者出现的脊髓炎.AM最早于1997年由Kira报道,其后在韩国和欧洲国家均有报道.日本的全国性调查和韩国的病例系列报道显示患者颈/胸髓受累,以后索为主,可出现四肢感觉障碍,伴有哮喘的患者还常见无力和肌萎缩,1/4的患者伴有周围神经受累.Kira研究组还发现AM患者脑脊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和白细胞介素-9(IL-9)水平显著增高,但在多发性硬化(MS)、干燥综合征、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TLV-1)相关脊髓病等均未增高,且其水平与AM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表明这两个指标为AM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2].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特应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AM患病率也将相应增高.AM与脊髓受累为主的MS在临床上难以区分.干扰素或格拉默治疗可促使细胞因子网络向Th2类细胞反应方向偏移,而Th2类细胞反应是AM发病的重要机制[3],干扰素或格拉默可能使AM病情加重.因此对AM和MS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1(MDR1)基因的表达以及抗癫药物和性发作在难治性癫多药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120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根据析因设计分性发作和抗癫药物两个因素,共分为A组(难治性癫组)、B组(癫治疗有效组)、C组(性发作未用药组)和D组(健康正常对照组),各30例。结果4组的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不同(F=4.456,P=0.005),其中性发作引起MDR1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F=10.005,P=0.002),抗癫药物的作用则不明显(F=0.919,P=0.340),抗癫药物与性发作两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F=2.445,P=0.121)。结论难治性癫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是性发作而非使用抗癫药物的结果,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评价癫耐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CD4^+CD25^+T细胞被称作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属于免疫调节细胞,占CD4^+T细胞的5%-15%,是近10年来免疫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它在外周免疫耐受中起关键作用,能限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主要因素,这些细胞能通过主动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活性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关于该细胞的基础研究已经很多,人们开始探讨其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CD4^+CD25^-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和Treg之间的平衡是免疫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基础,若Treg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将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反,若此类细胞数量增多或功能亢进将会发生肿瘤等疾病。因此,这类细胞在调节免疫稳态中起了关键作用。本文将详细讨论Treg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八十年代初将小针刀引用到肛肠领域的治疗,经多年临床实践,此疗法对肛门瘙痒症收效尤著,现将本组53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3例中男性39例,女性14例,33~45岁44例,占83%;病程半年~5年27例,6年~10年19例,11~25年7例。本组病例均经过中、西药内服,或外用(包括外搽、熏洗、照射、针灸、注射等)治疗而效果不显或无效。症状与体征:以肛周阵发性奇痒为主症,多数昼轻夜甚,食辛辣刺激之品或冷热变化(如热水烫洗,入被睡眠),情绪及异物刺激,症状往往加重,局部皮肤肥厚,苔癣化,干燥角化,颜色呈灰白色,少数伴皮肤皲裂,瘙痒区一般在7×7…  相似文献   
10.
<正>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习惯和结构随之改变,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呈上升趋势,最新研究表明,肠癌目前已经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3位的恶性肿瘤[1]。因为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和容易远处转移的特点,目前肠癌的西医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