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2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152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3篇
  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3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视单孔胸腔镜手术(VATS)下应用切割缝合器与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采用VATS治疗的92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切缝组48例采用腔镜下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除肺大疱,缝扎组44例采用丝线缝扎、结扎肺大疱.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死亡、中转开胸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共复发气胸5例.两组患者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切缝组(2.0±0.4)d,缝扎组(2.0±0.5)d]、术后切口愈合(切缝组3/48例,缝扎组7/44例)、住院时间[切缝组(5.2±1.9)d,缝扎组(5.8±2.0)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切缝组(61±6) ml,缝扎组(90±9) ml]、手术时间[切缝组(43±7)min,缝扎组(50±5)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缝扎法适用于单发、基底部不宽的肺大疱患者,手术费用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腔镜下切割缝合器法更适用于成簇的肺大疱或多发性肺大疱的患者,而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VATS)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外伤性血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血气胸患者4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方法;实验组15例,采用VATS治疗,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等进行比较.结果 41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均未呼吸机辅助呼吸.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76.5 ±78.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401.3±90.7)ml],手术时间[实验组(64.7-±21.3) min,对照组(129.4±30.3) min]、术后胸管放置时间[实验组(2.3±0.9)d,对照组(4.5±1.0)d]、住院时间[实验组(9.1±2.1)d,对照组(12.7±2.2)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治疗外伤性血气胸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诊断快速准确,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医院制剂乳腺增生丸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1107,采用1∶100稀释法测定需氧菌总数,常规法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及检查控制菌是否存在。对近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制剂室生产的共265批次乳腺增生丸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乳腺增生丸微生物限度与丸剂水分、晾丸时紫外线照射时间、75%乙醇擦拭设备次数的关系,并检查乳腺增生丸中13种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结果:乳腺增生丸共有20批次检出需氧菌,需氧菌总数随着水分的降低而减少,晾丸时紫外线照射时间2 h、使用75%乙醇擦拭设备2次,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均小于10 cfu·g-1,控制菌均未检出。中药饮片中,红花、蒲公英的微生物检出结果较为严重。结论:该文所采用的方法可用于乳腺增生丸微生物限度检查,生产时应严格控制乳腺增生丸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标准,可为逐步提高医院制剂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McKeown食管切除术治疗下段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01-2017-06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食管切除术的下段食管癌患者。将行微创McKeown手术的患者作为微创组,将行开放Sweet手术的患者作为开放组,倾向得分匹配(PSM)用于降低2组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差异。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的病死率、肺部并发症和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淋巴结清扫数、平均住院费用和手术时间均多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McKeown食管切除术治疗下段食管癌,较传统开放手术淋巴结清扫数多,但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三维共培养技术体外构建含多种细胞的胰腺癌微组织,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内皮细胞(HUVECs)对Panc-1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水凝胶复合细胞培养构建三维胰腺癌微组织模型。第一组:单纯Panc-1细胞;第二组:Panc-1细胞复合HUVECs;第三组:Panc-1细胞复合hBMSCs;第四组:Panc-1细胞复合HUVECs和hBMSCs。实时定量PCR分析胰腺癌肿瘤侵袭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上皮间质化E-cadherin和Snail基因。Western blot测定胰腺癌肿瘤侵袭相关的MMP-9、肿瘤上皮间质化E-cadherin和Snail蛋白。结果:HUVECs共培养不影响MMP-9、E-cadherin和Snai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hBMSCs共培养促进MMP-9和Snai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E-cadher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加入两种细胞促进MMP-9和Snai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E-cadher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利用水凝胶为载体,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与Panc-1胰腺癌细胞共培养,成功构建复杂的胰腺癌肿瘤微组织。通过对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机制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MMP-9和上皮间质化对胰腺癌的侵袭行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40岁)肺癌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2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青年肺癌患者,按术后住院≤7天和>7天分为两组,收集病史及术前检查资料、术式和包埋材料、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治疗等资料,分析各种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两组患者在术前肺功能、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化疗史,术中患者体位、输血、胸膜粘连、捷力特、奈维、生物胶的使用、手术时间、肿瘤最大径,术后热灌注、发热、呕吐、呛咳、腹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抗生素使用(P=0.002)、改善肺功能(P=0.018)、吸烟史(P=0.024)、就诊原因(P=0.011),术中的术式(P<0.001)、切除范围(P<0.001)、淋巴结清扫(P=0.017)、止血粉使用(P=0.023)、失血量(P=0.001),术后白细胞计数(P=0.03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改善肺功能药物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吸烟是延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微创操作及运用止血材料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分析pcDNA3.1-hIGF-1体内转基因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4只/组。②聚合酶链法从人的肝细胞cDNA文库中克隆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cDNA,然后定向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中,酶切电泳和基因测序鉴定插入质粒的人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序列。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应用直接注射法将阳离子脂质体和pcDNA3.1-hIGF1混合后转染至大鼠胸段脊髓组织中;模型对照组注射等剂量pcDNA3.1和阳离子脂质体混合液。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1周后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人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聚合酶链反应片段鉴定结果:琼脂糖电泳显示,扩增带大小与预期的人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cDNA相同。②重组的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结果:酶切鉴定显示,重组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DNA3.1-hIGF-1所含的IGF-1cDNA序列和插入方向均正确。③基因转染后各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基因转染1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脊髓组织内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48.2±5.3,29.3±4.2,23.8±8.3,P<0.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pcDNA3.1-hIGF1体内转基因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选择索(Selectin)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可以介导肿瘤细胞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粘附。目前,尚缺乏食管癌中选择索表达状况的研究,本对P-选择索(P-sel)与食管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致病因素复杂,病理损害多变,疾病自然病程不一致,内外科治疗结果均不稳定,而且患者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实际治疗结果。因此,外科医生应对GERD的病理生理有清晰的认识,熟练掌握各种评价手段,谨慎选择外科指征并灵活使用各种抗反流手术技术。1 GERD的分型及病理生理机制1.1 GERD分型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其中NERD最常见。E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CT重建技术评估直肠癌病人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其特点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8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IMA图像,根据IMA分支的不同特点对其分型,对比分析IMA各分型之间的差异及特点。测量IMA长度(LIMA)及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部的距离(DIMA),并分析LIMA、DIMA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108例病人的IMA分型为:Ⅰ型53例(49.1%),Ⅱ型24例(22.2%),Ⅲ型18例(16.7%),Ⅳ型13例(1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IMA分型的病人在年龄、BMI、LIMA、DIMA、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型与Ⅰ型、Ⅲ型的LI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1)。LIMA为(5.7±2.0)cm, DIMA为(6.3±2.3)cm。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其走行路径,为直肠癌根治术中对IMA的处理及保留LCA提供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