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研究认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起因为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机制失衡[1].内皮祖细胞(EPCs)来源于骨髓,可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使内皮再生,形成新牛血管,参与内皮损伤的修复.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IR)者体内EPCs数量及功能均下降[2],提示IR是影响EPCs数量及功能的因素之一[3].本研究旨在观察IR与EPCs数量及功能的关系,探讨IR在冠心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mance Spectroscopy,MRS),在过去20年里已被应用于人和动物组织器官的活体检测,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来在活体无损伤地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技术。此外MRS还可用于测量离体组织切片、组织提取物及培养细胞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它的应用使我们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细胞代谢水平,对了解多种疾病的生化、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判断  相似文献   
3.
4.
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经颞骨前岩部(petrous bone,PB)的颅底手术入路中,判断耳蜗位置和岩尖切除范围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观测岩内面神经(facial nerve,FN)、耳蜗、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等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耳蜗位于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GG)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提出以棘孔和GG连线的中点、GG、内耳门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门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结论 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切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从前向后切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切除不要超过为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5.
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5dyne/cm^2、50dyne/cm^2、300dyne/cm^2三种切应力,分别模拟大中动脉处,大中动脉分叉处及病理状态下的切应力,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三组切应力作用0h、1h、2h、4h、6h、10h的内皮细胞膜流动性。结果:切应力可降低内皮细胞膜液动性,且切应力越大,作用越强。切应力作用4h,内皮细胞膜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心肌梗死(心梗)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G CSF治疗组(16只)、对照组(16只)和假手术组(8只)。治疗组及对照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 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前壁心梗。假手术组仅单纯开胸。心梗后6h起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G CSF150 μg·kg-1·d-1共5d,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心梗前、心梗后1d、2周及6周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 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心梗后6周处死大鼠,取出心脏,测量并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瘢痕指数。结果 心肌梗死后6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明显减 小[LVDd(0.72±0.03)cm对(0.83±0.02)cm,P=0.006;LVDs(0.34±0.03)cm对(0.55±0.03)cm, 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则显著增高[LVEF(87.6±2.9)%对(62.5±2.5)%; FS(52.7±2.4)%对(30.6±2.0)%,P均<0.001];Tei指数则明显降低(0.23±0.06对0.44±0.05,P =0.009)。心梗后6周治疗组的瘢痕指数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7.3±11.0)%对(51.9±11.5)%,P< 0.05]。结论 G CSF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  相似文献   
7.
上海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于1997年10月5日~10日举办了心血管动力学培训班,该班为国家教委继续教育项目,凡参加该项目学习者,按规定完成学习计划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和上海医科大学颁发的卫生部承认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证书.主持者为解剖学教研室王克强教授.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黄瀛教授参加了开学典礼.该班聘请了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等多位教授讲授了血液动力学基础知识.并由王克强教授讲授了心瓣膜、动脉粥样化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通过学习使学员开拓了视野,了解了心血管动力学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及四川等省市的医生及教师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以交流、探讨方式完  相似文献   
8.
国人不同年龄组心肌袖和肺静脉壁的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的心肌袖和肺静脉壁的形态学特征,为房颤的发生及其消融治疗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观察不同年龄组心脏的肺静脉周径,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切片染色、计算机软件对肌袖周径和面积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肺静脉的周径、肌袖的面积在不同年龄有显著差异,组内各静脉间则无。肌袖的肌纤维以不同的走行方向渐变地从左心房延续至肺门。静脉壁和肌袖面积在中年组和老年组内有显著差异。在老年组内可见肌袖多有纤维化改变、弹力纤维减少和静脉壁较薄,中青年组相反。结论:正常肺静脉的心房-静脉交界处的周径、肌袖和组织构造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房颤发生的病理学机制及与其消融治疗术有关。  相似文献   
9.
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人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中的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的分布模式。方法:人主动脉标本15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连续切片,分别行HE及S100/CD1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15例HE染色标本中,2例正常,13例人动脉血管可见内膜的增厚及泡沫细胞等AS早期病理表现。9例S100/CD1a染色阳性,阳性率为69.2%。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在病变的内膜和外膜,外膜的S100/CD1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滋养血管的周围。结论:在AS早期病变部位有血管树突状细胞的聚集,主要分布在病变血管的内膜和外膜,提示血管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AS早期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决小口径(直径7mm以下)人造血管术后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利用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为解决此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材料方法:构建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pCI-neo-VEGF165,获得正确的质粒用于转染HUVEC。从中科院购买HUVEC(代号:ECV-304),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I-neo-VEGF165转入细胞,经G418筛选后,计数阳性克隆,以比较脂质体和质粒在不同比例情况下转染效率的高低。实验组按质粒和脂质体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1μg/3μl;2μg/6μl;2μg/8μl;3μg/12μl。ELISA检测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再将VEGF165基因瞬时转入HUVEC,利用自己设计的旋转培养装置,将细胞均匀地粘附、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复合血管是人工材料(聚酯)和生物材料(成纤维细胞长入,胶原形成)有机结合而成,是将包有聚酯网的硅胶棒埋入绵羊背部皮下组织,3个月后取出,抽去硅胶棒而得到的。结果:脂质体转染效率以2μg/8μl组阳性克隆数最多;ELISA测定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为532·5±43·1pg/ml。使用旋转培养装置的细胞均匀地粘附于复合血管,未使用者细胞积聚于血管腔面下部;转入和未转入VEGF165基因的HUVEC在复合血管内腔面覆盖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9%±3·5%、43·7%±2·5%,有明显改善。结论:转入VEGF后可促进HUVEC在复合血管上生长,旋转培养装置有利于细胞的均匀粘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