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下尿路组织氮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电针会阳、中膂俞7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膀胱逼尿肌、膀胱颈平滑肌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阳性细胞并计数。结果:不稳定膀胱模型其膀胱逼尿肌、膀胱颈平滑肌中氮能神经递质明显下降,而电针治疗则可促进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结论:电针促进膀胱组织中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可能是电针治疗改善不稳定膀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腰骶段穴位对不稳定膀胱调节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肾俞、会阳、肾俞加会阳对不稳定膀胱(USB)主要症状的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穴位治疗USB的穴位特异性。方法将89例US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以I-PSS积分为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3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组间比较。结果(1)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均能明显改善USB患者I-PSS总积分(P<0.05),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疗效优于肾俞组(P<0.05)。(2)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0%、82.8%和90.0%。但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要明显高于肾俞组(P<0.05)。结论会阳穴、肾俞穴、肾俞加会阳穴均能调节USB患者排尿紊乱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以肾俞加会阳穴治疗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不稳定膀胱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改变及其特异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肾俞组、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药物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并给予相应处理;治疗12h后观察各组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的变化。结果: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USB大鼠的尿动力学状态;各治疗组尿动力改善情况较模型组显著(P〈0.05),且各穴位组尿动力改善与药物组相似;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对不稳定膀胱大鼠尿动力学改善优于药物组、肾俞组(P〈0.05);会阳组与肾俞加会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会阳穴、会阳加肾俞穴可特异性地改善USB尿动力状态,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增加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CNBP)的有效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以针刺、体针、电针、头针、CNBP等为主题词,检索国内相关医学数据库,以随机临床对照试验为纳入标准。治疗组为针刺或针刺加其他疗法,对照组为药物,把CNBP痊愈率为测量指标。共纳入33篇文献,并对其中6篇文献采用RevMan4.2.9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文献的痊愈率合并OR=3.48,95%CI[2.46,4.92],治疗组对CNBP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纳入的国内文献来看,针刺治疗CNBP有效,且效果优于药物,但是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文章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和针刺两种治疗手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针刺组。根据患者偏瘫恢复的不同阶段,康复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针刺组采用头针加体针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28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8天后以及治疗后56天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运动功能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和针刺组NDS、FCA运动功能评分在统计学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8天和第56天随访时,两组NDS、FC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8天时,两组间NDS、FC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第56天随访时,两组间NDS、FC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差值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康复训练与针刺均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且在第56天随访时康复训练组恢复程度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患者常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有痛觉过敏,后期出现肌力减弱以至肌肉萎软和瘫痪,严重影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PN占DM所有并发症的16.44%。中医将其归属于消渴病合并“痹证”、“痛证”、“痿证”范畴。目前对于DPN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针刺是临床采用的手段之一,本研究探讨了针刺透穴法对DPN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肾俞、会阳、肾俞加会阳对不稳定膀胱(USB)主要症状的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穴位治疗USB的穴位特异性。方法:将89例US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以I—PSS积分为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3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组间比较。结果: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均能明显改善USB患者I—PSS总积分(P〈0.05),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疗效优于肾俞组(P〈0.05);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0%、82.8%和90.0%,但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要明显高于肾俞组(P〈0.05)。结论:会阳穴、肾俞穴、肾俞加会阳穴均能调节USB患者排尿紊乱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以肾俞加会阳穴治疗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刺腰骶段穴位对不稳定膀胱有调节作用。本研究拟确定针刺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特征及时效性,为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及针刺作用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Wistar大鼠造成不稳定膀胱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40只。每组再根据针刺后2h、6h、12h和24h不同观察节点分为4小组,给予相应处理,并进行尿动力学测定。分析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进行调节的动态尿动力学特征。结果:针刺会阳穴后2h、6h和12h分组观察,治疗组在各节点膀胱顺应性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且治疗组在针刺后2h、12h节点膀胱容量增加量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针刺会阳穴后,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改善程度有差异,其中在针刺后12h时,膀胱的顺应性提高程度和膀胱容量的增加量较为明显(P〈0.05),在针刺24h后尿动力的改善效应下降。结论:针刺会阳穴可改善不稳定膀胱尿动力状态,提高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容量;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尿动力状态的调节存在时效性,其中以针刺会阳穴后12h调节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针刺方法对女性尿道综合征膀胱容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不同针刺方法对尿道综合征患者膀胱容量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81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手法针刺组、手法针刺组,采用膀胱容量以及最大尿流率等指标评价,并于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针加手法针刺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增量较手法针刺组显著(P<0.05),而最大尿流率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手法针刺和手法针刺均可通过增加膀胱容量和尿流率而改善排尿状况。电针加手法针刺方法对膀胱功能的改善较手法针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8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会阳组(93例)、环跳组(45例);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积分等比较不同穴位针刺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疗效。结果针刺3次后,会阳组可缓解各项排尿异常症状(P<0.05),环跳组仅可改善排尿不尽感、尿急(P<0.05);两组均可降低I-PSS积分、提高生活质量(P<0.05),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环跳组(P<0.05)。针刺5次后,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针刺3次(P<0.05)。结论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有特异性调节作用,且有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