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2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如何科学有效地降低接受抗肿瘤治疗的癌症患者被感染的风险。方法:从临床药师和循证医学角度,通过查阅文献、指南,梳理肿瘤患者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用药监护点。结果:疫情期间肿瘤患者是COVID-19的易感人群,但目前尚无针对性的预防药物。专业人员应引导肿瘤患者正确预防COVID-19,以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主。同时,可根据指南积极预防与抗肿瘤治疗相关的感染,一旦出现发热等与COVID-19相似的症状时,就应注意与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鉴别。结论:疫情期间抗肿瘤治疗的药学监护专业性强,需多学科合作并不断完善。临床药师可参考本文对疫情期间抗肿瘤治疗的药学监护建议,协助医护人员,指导肿瘤患者科学应对疫情。  相似文献   
2.
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表现 ,比较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 ,以及阳性淋巴结与原发病灶的位置关系。结果67枚转移性淋巴结中 ,沙粒样钙化点出现率为67.16% (45/67) ,周边缺损率为41.79 %(28/67) ,外周长入血管支数>2支的占77.61 %(52/67) ,2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中 ,沙粒样钙化点出现率为3.85% (1/26) ,周边缺损率为7.69 %(2/26) ,外周长入血管支数>2支的占7.69%(2/26)。转移性淋巴结中有38.81% (26/67)出现在第III群 ,有25.37 %(17/67)出现在第IV群。结论高频超声对甲状腺术后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_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_1,hnRNP A_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肝癌)中的定位,初步分析该蛋白定位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由323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构成组织芯片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肝组织中hnRNP A_1的定位,分析hnRNP A_1定位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hnRNP A_1蛋白在正常肝细胞核中表达呈弱阳性,在肝癌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hnRNP A_1在肝癌细胞质中定位的肝癌患者的术后预后最差。结论:hnRNP A_1蛋白是较好的独立预后指标,其能准确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胡志强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常用化痰通络饮加减予以治疗,疗效显著。对该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化痰通络饮的组成,以及胡教授的临床验案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5.
李涛  陈静  李金平  胡志强  彭亮  霍正浩  刘奇伦 《肿瘤》2012,32(4):295-300
目的: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亚洲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性.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所有已发表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病理学参数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应用STATAg.0SE软件进行不同组间VEGF表达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及文献异质性和偏倚评估.结果:共纳入132篇研究文献;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00);且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OR=3.32,95% CI=2.82~3.91)、淋巴转移(OR=3.52,95%CI=3.02~4.10)、远处转移(OR=2.88,95% CI=1.94~4.27)、静脉侵犯(OR=2.19,95%CI=1.68~2.85)和TNM分期(OR=3.98,95% CI=3.31~4.78)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VEGF蛋白可作为预测胃癌浸润转移以及评价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成为胃癌诊治中较有价值的早期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牙本质涎磷蛋白及其蛋白剪切产物—牙本质涎蛋白和牙本质磷蛋白是在牙本质发育、矿化中起重要作用的非胶原蛋白.关于牙本质涎磷蛋白的结构、功能、表达以及翻译后修饰等均有大量的研究,使之对牙本质涎磷蛋白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牙本质涎磷蛋白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鹰  程璐  胡志强  刘倩 《中国药师》2011,14(1):82-83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氧化锌粉中的樟脑、薄荷脑两组分的含量。方法:以萘为内标物质,环己烷作为溶剂,岛津CBP-M25-025(25 m×0.22mm,0.25μm)为色谱柱;载气为氮气,柱温130℃,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均为180℃,FI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样量1μl。结果:测定各组份达到良好分离,樟脑的线性范围为0.26~2.63 mg·ml-1,薄荷脑的线性范围为0.51~5.06 mg·ml-1(r=0.999 8);樟脑的平均回收率为99.5%(RSD=1.10%),薄荷脑的回收率为98.9%(RSD=1.36%)。结论:本方法灵敏、快速、简便、可用于复方氧化锌粉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张红  胡志强  程璐  张耕 《中国药师》2011,14(11):1695-1696
目的:建立茵黄清木合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用虎杖对照药材及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对虎杖进行检识,用五味子对照药材及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对五味子进行检识;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虎杖苷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ODS2C18柱(3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检测波长306nm。结果:TLC色谱均斑点清楚,空白样品无干扰。虎杖苷在2.068~15.510μg·ml^-1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8.07%(RSD:1.32%)。结论:该试验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对茵黄清木合剂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血管张力试验方法,观察咪达唑仑在3×10-6,1×10-5,3×10-5,1×10-4mol/L浓度时,对去甲肾上腺素(NE,1×10-6mol/L)诱发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收缩的影响。观察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1×10-4mol/L)、一氧化氮供体L-精氨酸(L-Arg,1×10-5mol/L)、特异性钙非依赖可诱导型(iNOS)抑制剂N-3-氨甲基-苄基-乙酰氨(1400W,1×10-5mol/L)对咪达唑仑作用的影响,以及咪达唑仑对血管环外钙依赖性收缩和内钙依赖性收缩的影响。结果以上浓度的咪达唑仑对NE预收缩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有舒张作用。用L-NAME、L-NAME合用L-Arg预处理的血管环对咪达唑仑的舒张反应与未经处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rg和1400W对咪达唑仑的舒血管作用没有影响(P>0.05)。1×10-4mol/L的咪达唑仑可明显抑制血管环外钙依赖性收缩和内钙依赖性收缩(P<0.05)。结论咪达唑仑对大鼠胸主动脉环具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其舒张反应可能与内皮产生的一氧化氮有关,通过抑制外钙内流和内钙释放发挥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对4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家系共10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PMP22、MPZ、SIMPLE、EGR2、RAB7、NEFL、MFN2、Hsp27及Hsp2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CMT1A和CMT1B致病基因分别为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MPZ基因,这两型患者起病较早,临床表现多见起始于下肢远端的肌无力萎缩,伴感觉减退或缺失,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膝、踝反射减低或消失,弓形足,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病理改变可见髓鞘脱失。CMT2A2、CMT2F和CMT2L致病基因分别为MFN2、Hsp27及Hsp22基因,发病率较CMT1低,发病年龄比CMT1较迟,临床症状与CMT1相比,运动系统受累较感觉系统更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常在正常范围,病理改变呈轴索变性。结论: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与临床特点一致,准确性高、损伤小,可早期诊断,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或高危亲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