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3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周围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2021年2月20至2022年5月于本院进行周围性眩晕治疗的103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采用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中的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以及治疗7 d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粘稠度和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能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比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与临床广泛应用的MLPA法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检测效果,探索荧光定量PCR法用于人群致病基因携带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5月就诊于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和广东省生殖医院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疑似病例、携带者及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共34例,应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采用SMN1基因与参比序列相对定量确定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结果判读,以MLPA法作为本方法的参照体系进行双盲对照分析。结果 荧光定量PCR法可明确区分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患者、单拷贝数携带者及多拷贝数健康者的标本,与MLPA法检测结果全部相符。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可对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相对定量检测,该方法可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人群携带者筛查。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治疗前后常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和血栓形成是白血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诱导治疗阶段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包括原发病、骨髓抑制、药物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和治疗侧重点不同。本文对急性白血病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和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唐氏筛查高风险孕妇胎儿染色体及阳性病例无创产前DNA检测(简称NIPT)结果,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唐氏筛查高风险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检测胎儿染色体核型和微阵列分析的病例590例,统计胎儿染色体结果分布情况及阳性病例NIPT的检测情况。结果590例唐氏筛查高风险孕妇中,528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及微阵列分析均正常,8例(1.36%)胎儿为染色体多态性,24例(4.07%)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其中21-三体12例(2.03%),18-三体5例(0.85%),其他染色体异常7例(1.19%);染色体核型正常,微阵列分析检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和可能致病性CNVs共9例(1.52%),临床意义不明CNVs共16例(2.71%),杂合性缺失(LOH)者5例(0.85%)。54例染色体检测阳性病例中有25例术前已行NIPT检测,1例18-三体NIPT检测失败,其余5例21-三体和1例18-三体均被NIPT检出;7例NIPT提示的其他染色体异常被羊水检测证实,包括4例致病性CNVs,3例临床意义不明CNVs;值得注意的是,有4例致病性CNVs和7临床意义不明CNVs病例 NIPT均提示低风险。结论唐氏筛查高风险除了提示21-三体和18-三体综合征外,可提示其他染色体异常,NIPT有可能检出其他染色体异常,但仍会漏筛部分致病性CNVs。  相似文献   
5.
胡亮  方磊  李瑞莲  王湘波 《中国药师》2020,(8):1625-1627
摘要:目的:建立特色民族药土牛膝(粗毛牛膝、野生牛膝和柳叶牛膝)中β-蜕皮甾酮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样品采用70%甲醇回流提取,以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5℃。结果:β-蜕皮甾酮在0.048~1.940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94.17%,RSD为0.93%(n=6)。对收集的24批次土牛膝样品进行了测定,粗毛牛膝、野生牛膝和柳叶牛膝含量范围分别为0.053 1%~0.122 9%、0.069 3%~0.092 0%和0.085 2%~0.207 0%;在混伪品广东土牛膝和川牛膝中均未检出β-蜕皮甾酮。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可作为土牛膝中β-蜕皮甾酮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一组严重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1],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其基本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肾、肺、肠、心、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的恒速输注方式与靶控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插管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靶控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研究组患者使用不同速度的恒速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诱导过程和插管过程血压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对照组平稳,对照组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5 min后(T3)较麻醉诱导前及研究组变化明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插管过程中血压改变过30%共21例,明显高于研究组5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速度的恒速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麻诱导时,对其心脑血管等抑制作用较小,操作简单易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黄晓燕  李玲  高容  胡亮  丁野  李文莉 《中国药师》2015,(11):1980-1982
摘 要 目的: 建立归芍地黄丸中山茱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TLC对归芍地黄丸中山茱萸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HPLC测定山茱萸中莫诺苷、 马钱苷的含量。结果: TLC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莫诺苷对照品在0.010~2.62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2.75%,RSD为1.40%(n=6)。马钱苷对照品在0.009~2.17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3.59%,RSD为1.10%(n=6)。结论:本方法准确、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该制剂中山茱萸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73%比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效果优于DH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无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以及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17例(34眼,对照组).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分别拍摄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比较3组眼表疾病评分问卷(OSDI)得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 Ⅰ试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BUT( F=9.04,P<0.01),角膜荧光素评分(F=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组Schirmer Ⅰ试验结果较对照组小(P<0.05).各组间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鼻侧与中央、颞侧相比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各项客观的干眼评价指标较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高,与无症状者基本无差异.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不会影响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的神经密度.角膜神经密度中央与颞侧基本无差异,而鼻侧小于中央及颞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