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0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10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524篇
内科学   336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73篇
特种医学   149篇
外科学   336篇
综合类   1072篇
预防医学   319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461篇
中国医学   393篇
肿瘤学   1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饮酒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险(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搜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饮酒与COPD风险的观察性研究。由2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2篇队列研究文献和6篇横断面研究文献),共纳入209 489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最低饮酒量组相比,最高饮酒量组发生COPD的风险无显著变化(RR=0.97, 95%CI:0.87~1.08);与不饮酒组相比,少量或中度饮酒组发生COPD的风险降低(RR=0.87, 95%CI:0.81~0.94);与少量或中度饮酒组相比,过量饮酒组发生COPD的风险无显著变化(RR=1.26, 95%CI:0.98~1.63)。 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少量或中度饮酒可降低COPD的风险。过量饮酒是否会增加COPD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lncRNA CASC2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及Wnt/FZD/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qRT-PCR检测lncRNA CASC2在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及结直肠癌细胞株(DLD-1、HT29、SW620、HCT116、RKO、LOVO、SW480)中的表达情况;HCT116和SW480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分为对照组和lncRNA CASC2过表达组;qRT-PCR验证稳转株中lncRNA CASC2水平;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水平、迁移能力;收集对照组和lncRNA CASC2过表达组细胞上清并提取外泌体,将对照组和lncRNA CASC2过表达组细胞的外泌体分别与HUVEC细胞共孵育,3D Matrigel法检测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Wnt16、FZD7、β-catenin蛋白水平。结果 lncRNA CASC2在7株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CASC2过表达后明显抑制了HCT116和SW480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P<0.01)。3D Matrigel法检测显示,来自SW480-CASC2组、HCT116-CASC2组细胞的外泌体显著抑制了HUVEC中管状细胞的形成(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ncRNA CASC2过表达后Wnt16、FZD7、β-catenin蛋白水平降低(P<0.01)。结论 lncRNA CASC2在结直肠癌细胞中表达下调,lncRNA CASC2过表达可以抑制Wnt/FZD/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减少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 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中耳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23~63岁。均以听力下降就诊,3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1例。影像学示鼓室鼓窦及外耳道软组织占位,可伴骨质破坏。3例肿瘤镜下均呈乳头状腺样排列,复杂乳头疏松地被覆于纤维结缔组织上。肿瘤性乳头状腺样结构由外周连续或不连续的基底细胞及内层的立方/柱状细胞构成;内层细胞核一致,胞质富含黏液、部分胞质嗜酸性,形态类似杯状细胞、界限清楚。3例均未见明确坏死及核分裂。免疫表型:CKpan、CK7、CEA和EMA均阳性,内层细胞腔缘MUC-1阳性,外层基底细胞p63阳性,例2 S-100阳性。Ki-67增殖指数:例1灶区为20%,例2和例3较低(<5%)。3例随访36~108个月,其中例2复发3次,分别于术后第3、8、9年复发,目前3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中耳APT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一定的侵袭性及复发性,在日常诊断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工作不断推进,临床医生越来越认识到肺动脉高压中心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阐述了目前中国肺动脉高压中心建设的意义,并根据国外经验,提出了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转诊指征以及肺动脉高压中心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AR)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学习并加重经济负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认为AR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运动所处的环境及运动模式的不同,对AR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可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而游泳和室内陆地运动并不会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此外,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速度与力量型室外陆地运动和冷空气环境中运动明确会加重AR患者的症状。而国内AR指南并未给出明确的运动指导。本文旨在介绍不同运动模式对AR症状及患病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AR患者及健康人群提供运动指导。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并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存在着复杂的代谢紊乱,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和延缓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目前诊断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金标准是肾脏病理穿刺活检,但因其为有创检查,难以作为常规性检查方式.近年磁共振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辅助临床治疗方面拥有诸多进展及优势,笔者就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李润  杨支兰  翟艳萍 《全科护理》2021,19(29):4070-4073
就紫草油治疗失禁性皮炎的机制及其在失禁性皮炎防治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紫草油在失禁性皮炎的规范化治疗与护理中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重组质粒pmirGLO-DISC1 3'UTR,分析和鉴定该重组质粒。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差异表达miRNA-181b-5p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ISC1的结合位点,选取包含结合位点在内的上下游200 bp长度序列DISC1 3'UTR(1.26 kb-WT)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将合成的目的基因导入H343 pmirGLO空载体构建pmirGLO-DISC1 3'UTR,对构建的重组质粒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测序结果显示,DISC1 3'UTR(1.26 kb-WT)基因成功插于H343 pmirGLO质粒,pmirGLO-DISC1 3'UTR序列正确,与目标序列比较覆盖度为84%,相似度为100%。结论成功构建了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ISC1重组质粒pmirGLO-DISC1 3'UTR,为miRNA-181b-5p调控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ISC1奠定了基础,可用于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疼痛作为本能反应可以使机体避免更严重的伤害,同时,疼痛作为一种疾病或症状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一直以来,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人们对调控疼痛行为的脑内结构认识非常有限,不够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特异性病毒工具,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和干预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疼痛脑机制的认识。本文简单介绍了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历史,归纳了不同动物模型条件下基于这两种技术发现的疼痛调控神经结构,并对未来疼痛神经环路机制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