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观察提拉旋转斜扳法操作时椎间盘应力及应变发生的变化规律,探寻手法治疗腰椎疾患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方法 在构建的L4~5节段腰椎模型上模拟加载提拉旋转斜扳手法,观察手法作用过程中椎间盘应力的分布及变化,髓核及纤维环的位移及应变。 结果 椎间盘应力变化从右后方开始出现,以弧形向周围传递扩散,应力的变化呈递减分布。椎间盘应变最小的位置在髓核偏后,以此为中心呈圆弧状向周围递增。应变最大的位置主要发生于纤维环,特别是椎间盘右侧外缘。 结论 手法操作中应力主要集中于后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相对较小,提示手法治疗是安全的。纤维环后外侧在操作中有较明显的应变,局部的位移变化可能是手法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T1加权增强成像(T1CE)的机器学习模型在鉴别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标准化治疗后真假性进展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7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标准化治疗。利用ITK-SNAP软件划取全部强化部分为感兴趣区(VOI),应用A. K.软件提取9675个特征。此外,采集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KPS评分、切除范围、神经功能缺损和平均放疗剂量。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RF)建立分类模型,以鉴别GBM标准化治疗后的真假性进展。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真性进展51例,假性进展26例。真假性进展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诊断效能相对较高,AUC值、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 79(95%CI:0. 63-0. 98)、72. 78%、78.36%和61. 33%。结论:基于T1CE增强图像特征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对GBM标准化治疗后真假性进展的鉴别效能相对较高,有助于临床医生尽早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电解脱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利用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8例患者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和预后,均采用平行释放技术(即支架后释放技术),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DSA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成功完成,其中致密填塞15例,次全填塞3例,术后肢体出现轻瘫瘫1例。本组有12例栓塞后3~12个月获得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12例进行血管造影检查,2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治疗措施对肝胃郁热夹瘀型糖尿病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肝胃郁热夹瘀型糖尿病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熏蒸组与针刺组各33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症状积分、SIT、BUT、FL、角膜知觉的影响的变化。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各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熏蒸组总有效率较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在眼部症状积分、SIT、BUT、FL、角膜知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全宝光散熏蒸疗效与普通针刺相同,在改善眼部症状积分和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角膜知觉方面2者无明显差异,具有无创、便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林应强教授认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是属于痹症,且外邪入侵滞留致经络不畅,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于治标而辅以治本。林教授于外运用以"爆发力"为特点的林氏正骨手法通窍筋骨,滑利关节,于内结合岭南气候除湿化热通痹,养肝柔筋,同时重视生活调理与适当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露醇与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20%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统计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用药前、后颅内压增高体征及症状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起效时间、高峰时间、持续时间、降压幅度分别为(0.47±0.21)h、(1.00±0.42)h、(4.31±1.41)h、(10.81±4.41)mm Hg,与对照组(0.48±0.23)h、(0.98±0.45)h、(4.35±1.37)h、(10.69±4.47)mm Hg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36/38),与对照组92.11%(35/38)比较,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性不良反应,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和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结论相比甘露醇来说,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效果相当,且二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起效时间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性,因此临床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吡拉西坦注射液与甘露醇治疗。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臻完善,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阶段。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加强,人类不断地克服和战胜种种曾经一度犹如魔鬼的"绝症"。由于医学技术不断革新和进步,对医疗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适应越来越高科技化、越来越精密化的医学发展。本文将结合具体从医经验,就医院中检验科和临床科室的交流和沟通做简要的剖析,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从医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培菲康联合柴芍承气汤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7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传统治疗组(PN组,15例),PN组+柴芍承气汤组(中药组,17例),中药组+培菲康组(观察组,15例).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天、5天、9天和14天血清中内毒素、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比较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病死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经治疗后第5天起血清CRP、内毒素、TNF-α均改善.治疗后第1天3组患者间血清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N组比较,中药组和观察组第5天和第9天血清指标降低显著(P<0.05);与中药组比较,观察组从第9天开始对指标改善作用更显著(P<0.05).与中药组、PN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中药组患者住院费用较PN组均减少(P<0.05).治愈出院42例.结论 培菲康联合柴芍承气汤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SAP治疗中血清指标改善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reS1抗原与HBV"五项"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EL1SA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系统分析仪检测247例HBV "五项" 血清标志物和PreS1抗原.结果在247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阳性的阳性率为34.8%,PreS1抗原阳性率为63.6%.86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抗原阳性者72例,阳性率为83.7%.149例HBeAg阴性抗HBe阳性标本中PreS1抗原阳性者82例,阳性率55.0%.其中"大三阳"标本中PreS1抗原阳性率高达85.7%显著高于"小三阳"患者血清中PreS1抗原阳性率61.5%.结论 PreS1抗原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比HBeAg反映HBV复制更敏感,是HBV存在和复制较为直接的标志,对HBV"五项"检测起重要补充作用,在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前臂等长旋转训练能否产生前臂肌肉力量的交叉迁移。 方法将健康女青年志愿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训练组进行6周右前臂等长旋转训练,左前臂不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2组受试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测试双侧前臂旋前峰力矩(PPT)和旋后峰力矩(SPT)。 结果训练前,2组受试者双侧的PPT和SP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后,训练组右侧的PPT和SPT分别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组左侧的PPT和SPT分别为(6.8±0.9)Nm和(4.6±1.0)Nm,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右前臂等长旋转训练能明显提高训练侧和未训练侧前臂肌肉旋转力量,产生良好的交叉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