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防治,并与芬太尼进行对照,观察其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行上腹部开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 4个组,每组20例。麻醉镇痛采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缝皮结束停止输注。于手术结束前30min,A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B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C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加芬太尼1μg/kg,D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停药至呼之睁眼的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即刻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麻醉前、清醒时和拔管后即刻的BP、HR、SPO2,观察并记录清醒至送出手术室时间段内呼吸抑制(呼吸频率〈8次/min)、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之间,以及C组和D组之间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和D组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间的Ramsay镇静评分、清醒和拔管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3组均短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清醒后的SBP、DBP和HR值均高于麻醉前(P〈0.05),而C组和D组无明显变化(P〉0.05);A组与B组之间、C组与D组之间同时点SBP、DBP和HR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和D组同时点SBP、DBP和HR值均低于A组与B组(P〈0.05);4组麻醉前和清醒后及组间同时点间的SPO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4组患者均无术后呼吸抑制的发生,各有1-3例发生恶心呕吐,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具有抑制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且又不影响患者麻醉清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过程中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Ⅲ级,预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分别在30、60min以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P组在中心静脉置管后以5mg/(kg·h)的速度输注异丙酚,分别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min(T2)、CPB停机后90min(T3)采集两组上腔静脉血检测血清IL-6和IL—10含量。结果两组IL-6含量在T2、T3均较T1升高(P〈0.05),并于T3达峰值,C组T3高于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与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在T2均较T1呈下降趋势,但仅C组T2与T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均较T1、T2升高,两组T3与.T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含量,在T1、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P组IL-6高于C组,IL-10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异丙酚可以抑制IL-6的释放.促进IL-10的分泌.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2000年-2004年共实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人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850例,现总结临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普通麻醉架在麻醉和外科手术中有很多不便之处,我们于1992年6月试制了一种多功能手术麻醉架,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前后P-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的表达的影响。方法:40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治疗组20例,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万IU/kg;对照组20例,应用常规预充液。于体外循环前后各取右心耳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选择素、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P-选择素、ICAM-1mRNA表达量术后均较术前增高(P<0.01);术后对照组中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肌组织黏附分子P-选择素及ICAM-1mRNA表达增加。乌司他丁可以通过抑制这些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8.
纳洛酮能有效的对抗芬太尼为主的复合麻醉后的呼吸抑制,但同时也由于桔抗芬太尼的镇痛作用,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引起心血管系统及疼痛等副作用,为此我们用氯胺酮消除这些副作用进行了临床试验。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气管内插管全麻择期手术病人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0~55岁。手术包括胸外,普外,骨外及妇科手术,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889例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资料,分析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89例调查对象共有46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5.17%.35例患者痰液分离出36株病原菌,阳性率76.0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9株,占80.5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0.56%、16.67%、11.11%;革兰氏阳性菌6株,占16.6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分别占11.11%、2.78%、2.78%;真菌1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78%.患者年龄、吸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插管深度、插管熟练程度、拔管指证、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时间与气管插管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吸烟、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延迟、麻醉时间过长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引起感染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患者年龄、吸烟、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延迟、麻醉时间过长有关,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相应干预,以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的肌松药与芬太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肌松药组(Fen—Vec组)和肌松药芬太尼组(Vec-Fen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在右上肢远端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先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异丙酚1.0mg/kg开始诱导,然后Fen-Vec组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mg/kg;Vec-Fen组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60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两组芬太尼均于5s内静脉注射完毕,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后2.5min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s内咳嗽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静脉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Vec-Fen组的咳嗽发生率(10.0%,6/60)低于Fen-Vec组(4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时采用先肌松药后芬太尼的注药顺序可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