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长春市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收集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对粪便标本采用ELISA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用反转录PCR方法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析。结果: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腹泻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3.33%(2098/3934),2005~2010年逐年下降,2011年开始上升;轮状病毒性腹泻每年10月到次年2月为感染高发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以G3型为主(51.83%)是流行优势株,但G3型呈下降趋势,G9型有上升趋势;P血清型以P[8]型为主;发病年龄97.54%集中在0~24月龄婴幼儿,高发年龄段为7~12月龄婴儿,男∶女为1.83∶1;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呕吐和发热。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市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分类是G3型,P分类是P[8]型,并且呈现超常多样性。长期监测轮状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对于预防病毒性腹泻和疫苗研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长春市儿童医院2009至2010年住院的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情况.方法 采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HFMD患儿1 862例的临床资料及患儿粪便和咽拭子标本,用RT-PCR方法对1 514份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1犁(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A16)扩增,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对530份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HFMD住院数2009年687人次,2010年1 175人次;其中重患率2009年6.26%( 43/687),2010年为16.51%( 194/1 175).季节分布:2009年6月及2010年6、7、8月为发病高峰月份.性别分布男1 241例,女621例.发病平均年龄(28.32±15.22)个月.城乡分布为1∶1.05.临床表现:100%出现皮疹;就诊时首发症状发热55.69%(1 037/1 862)、神经系统症状6.07% (113/1 862)、呕吐1.41% (26/1 862).病程中出现心肌损伤547例(29.41%),神经系统并发症548例(29.43%),呼吸系统并发症82例(4.39%).病毒分离阳性166例,阳性率31.32%.2009年EV71检出率9.62%,CoxA16检出率10.57%:2010年EV71检出率32.52%,CoxA 16检出率39.53%.结论 小儿HFMD发病数2010年较2009年增多,重患率亦增高;在夏秋季对发热患儿应注意HFMD;HFMD可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害,重症患儿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HFMD病原呈现多样性,以EV71和CoxA16为主,重患多数为EV71感染.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2007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长春市2007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情况。方法用PAGE和/或ELISA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方法对2007年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婴幼儿粪便标本399份进行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出率58.64%;轮状病毒感染平均年龄11.12月龄,96.57%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2007年长春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型为G3(68.8%),其次为G11型(2.99%),然后是G1(2.16%)、G13(2.16%)和G31型(0.85%),未分型为23.1%;2007年12、月发病率较高,10月发病人数再次增加12月达高峰,一年内有2个发病高峰。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市2007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4.
1973~1987年自拟清热通腑汤治疗急性胆道感染500例,疗效尚属满意,兹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500例中男121例,女379例;年龄:20岁以下12例,21~30岁58例,31~40岁94例,  相似文献   
5.
强骨散治疗颈椎增生3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骨散治疗颈椎增生300例文登整骨医院(264400)王承训,王德文,乔桂花关键词颈椎增生症;强骨散;疗效观察自1981~1993年我们采用自拟强骨散治疗颈椎增生300例,收到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0例中,男132例,女168例;年龄31...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腹水     
<正> 曲××,男,67岁,干部,住院号56403。主诉:腹胀,食欲不振,乏力,黄疸4年余,伴腹水半年。病史摘要:述4年前因食欲不振,乏力,黄疸而至某院诊为“肝硬化”,经保肝类药物治疗罔效。半年来症情进行性加重,黄疸加深,出现腹水,住某院治疗,住院期间曾两次发生肝昏迷,经抢救脱险,以“可疑肝癌”为诊断意见动员其出院。出院后症情再度恶化而收入本院内科病房。个人有酗酒史。住院查体摘要:体温36.4℃,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老年男性,慢性病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急性期细胞因子及T细胞功能临床研究(附39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细胞因子及T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内科住院的KD患儿共39例,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γ-IFN)含量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用流式细胞仪测定6例确诊为KD患儿急性期血浆CD3、CD4、CD8百分数.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γ干扰素水平分别(11.69±3.01)ng/L、(89.25±26.28)ng/L和(31.18±15.34)ng/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5、<0.001和<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与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呈明显正相关(rIL-1β=0.887、rTNF-α=0.875)与C-反应蛋白也呈正相关(rIL-1β=0.643、гTNF-α=0.736);急性期T淋巴细胞CD4百分含量增高(30.6±8.96)、CD8百分含量减少(23.3±6.25)、CD4/CD8比值明显增高(1.3±0.06);左冠状动脉大小与γ-IFN含量,前降支大小与TNF-α、IL-1β、γ-IFN含量具有明显直线关系.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存在T淋巴细胞调控网络失衡.了解细胞因子在KD发病中的作用,对于KD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HLA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HLA-DRB1的相关件。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SSP)对7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和82例健康儿章进行HLA-DRB1基因分析,患儿的年龄为1~14岁,平均6.5岁。HLA-DRB。有19个等位基因,包括DR1-DRw18、DRw52和DRw53。计算各个位点的基因分布频率、危险性比值比OR值;并进行卡方检验,筛选有意义基因。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HLA-DRB1^*9的基因频率为10.8%;HLA-DRB1^*10为11.5%;HLA-DRB1^*1为1.92%。以上3个基因型住疾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进行卡方检验,x^2值分别为4.39、4.44、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其余16个位点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与对照组间进行逐个等位基凶比较,计算比值比OR结果HLA-DRB1^*1的OR值为0.25;HLA—DRB1^*9的OR值为2.58;HLA-DRB1^*10的OR值为2.43。结论HLA-DRB1^*9和HLA-DRB1^*10可能是汉族小儿哮喘的易感基因;而HLA-DRB1^*1可能为保护件基因。  相似文献   
9.
长春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儿童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PAGE和/或ELISA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方法对2006年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胃肠炎轮状病毒检出率54.01%,轮状病毒感染97.13%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G3型为79.63%,G1型为5.56%,未分型为14.81%。轮状病毒G3型为2006年长春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株,每年寒冷季节流行(11月到次年3月)。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地区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与沙眼衣原体(CT)的关系. 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008年在本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婴幼儿鼻咽分泌物中CT-DNA 1827份,分析CT-DNA阳性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与90例非CT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 结果 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CT-DNA阳性比例为5.3%(96/1827);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均诊断为肺炎,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发生比例高于同期非CT性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的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月龄婴儿中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比例为20.99%(85/405),4~36个月年龄组为0.8%(11/142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感染患儿住院首发症状为咳嗽者占66.7%(64/96),喘憋者占22.9%(22/96);临床有喘憋、紫绀、干咳症状和体征者分别占89.6%(86/96)、44.8%(43/96)、40.6%(39/96);X影像学改变有肺野内带条状影体征者89.6%(86/96),合并结膜炎、出现心衰者分别占89.6%(86/96)和25.0%(24/96);平均住院日为(10.4&#177;2.4)d,较普通婴儿肺炎住院时间(7.6&#177;1.3)d长. 结论 CT感染是引起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3个月以内婴儿;临床易发生干咳、喘憋、紫绀症状和体征;易合并心衰;病程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