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广生  强杰  张开放 《陕西中医》2010,31(10):1398-1399
目的:探讨牵引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病人均采用传统的四头带牵引(枕颌带),牵引方向以颈椎的曲度确定,同时用药物血塞通注射液及陪他司汀,连用3周。结果:总有效率达94%。结论:牵引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是目前既方便、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4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常规组(40例)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同治疗组.结果 C-反应蛋白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治疗组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有良好的降C-反应蛋白作用,同时还有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4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常规组(40例)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同治疗组。结果 C-反应蛋白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治疗组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良好的降C-反应蛋白作用,同时还有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向东  王广生  于家东 《临床荟萃》2006,21(21):1575-1576
癫痫持续状态(SE)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急重症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院自2001~2004年收住全身强直一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CGSE)患者56例,其中常规治疗组26例应用地西泮(商品名:安定)等控制痉挛,控制脑水肿等综合治疗,30例在常规抢救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组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6年~2003年8月间收治18例输卵管结扎术后腿痛的患者,经过治疗,摸索到一些经验。现就比较完整的12例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穿心莲,又名榄核莲。为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抗菌药物。2001~2003年我们对142例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探讨TCD对VBI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0例VBI患者颈内及椎基动脉系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总异常率72%,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结论利用TCD观察颅内血流变化对VBI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蛔虫蚴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中,要经过肝、肺等赃器,引起这些器官的蛔蚴移动症,少数病例、蛔蚴还可随血循环窜扰至脑、心、胰、肾、胃肠道、视网膜等处,引起嗜酸性肉芽肿或嗜酸性脓肿等病理损害。另外,以犬弓首线虫为代表的动物蛔虫或其它线虫,一但侵入人体,其蚴虫在某些脏器  相似文献   
10.
外感高热方是著名中医尚炽昌教授经验方。笔者于1997年 1月~ 1997年 12月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外感高热 32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入院病历 ,其中男性 2 5例 ,女性 7例 ;年龄最大 4 5岁 ,最小 2 0岁 ;病程最长 8天 ,最短 1天 ;临床表现为高热 ( 39℃以上 ) ,恶风寒 ,无汗 ,肢体酸痛 ,口渴喜冷饮 ,面红目赤 ,烦躁 ;化验检查 :血白细胞 >10 .0× 10 9/L15例 ,其余化验胸透等未发现异常。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感冒表寒里热证。2 治疗方法外感高热方 :柴胡 18g ,黄芩 12g,石膏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