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11篇
预防医学   6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06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评估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R-H糊剂超填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用R-H糊剂作为根管封闭剂行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对超填病例分别进行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通过临床和X线片检查,观察尖周组织愈合情况并与恰填者作对照,分析其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127例根充超填的患牙139个,6~24个月后X线片检查可见到尖周骨质稀疏区缩小或消失126个(治愈率90.65%)。患牙根充超填物消失67个,超填物仍存有72个,根充超填物存留率为51.80%。结论:R-H糊剂超填后,2年疗效与恰填无显著差异。超填物部分被吸收或清排出体外,部分超填物不被完全吸收而存留在尖周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SCI的住院患者30例,予以巴氯芬口服并结合运动治疗以控制肌痉挛,巴氯芬起始剂量为每次5mg,每日3次,1周后增加为每次10m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75mg,治疗周期为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2个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肌张力评定按国际通用的修订Ashworth评分。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例(6.7%),有效14例(46.7%),好转12例(40.0%),无效2例(6.7%),总有效率为93.3%,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控制SCI患者的肌张力有明显效果.治疗时机以患者肌张力Ⅰ^+、Ⅱ级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入路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 结果 颈总动脉分叉部形态可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占比为10%、52.5%、37.5%。分叉位置以甲状软骨为界,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高度在其上缘以上、平上缘和上缘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37.5%、7.5%;相较之下右侧分别为62.5%、27.5%、10%。男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女性(P<0.05 )。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 5);左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右侧(P<0.05)。 结论 通过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血管与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PFS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1998~2003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PFSH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献。结果:本组病例平均病程为1个月。术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肿瘤直径为3.0~5.5cm(平均为3.8cm)。DSA检查发现肿瘤多为小脑后下动脉供血。术前行肿瘤超选择栓塞6例,无栓塞严重并发症。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前栓塞的患中5例获全切除。术中出血量为400~600ml。手术死亡2例,8例存活患术后分别随访6个月至2年,格拉斯哥评分(GOS)5分7例。4分1例。结论:术前MRI和DSA检查是诊断PFSH的重要依据。肿瘤的超选择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全切除肿瘤.降低病死率。手术切除是治疗PFSH的最佳方案,全切除肿瘤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尾蚴体表结构.方法阳性钉螺逸出的尾蚴固定在4%戊二醛溶液中1~3 d.固定的标本按扫描电镜(SEM)要求,清洗、固定、脱水、干燥、镀金,用SX-40型SEM进行观察.结果尾蚴小棘几乎布满全身.尾体顶端的头器有两排隆起的围褶,中央为钻腺开口.围褶外围有无鞘的单纤毛乳突.腹吸盘位于体部的后1/3处,有尖刀状棘.尾干小棘比体部小棘长、少且不均匀.尾叉的棘较少,分布不均匀.尾叉的末端各有一个长约3.6 μm、直径3.2 μm的圆柱状尾突,中央均可见一个近似圆形、孔径约0.8 μm的排泄孔.结论观察到了小棘几乎布满全身的日本血吸虫尾蚴体表结构.观察并测量了尾叉末端尾突排泄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将160例HICH手术病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6h;n=65)组、早期(6.12h;n=50)组和迟早期(12~24h;n=45)组,分别对其术后并发症、术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近期疗效(术后1月GOS评分)和远期疗效(术后3月Barthe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超早期组术后血肿复发或再出血发生率(29.23%,19/65)明显高于早期组(8.0%,4/50;P〈0.05)和迟早期组(11.1%,5/45;P〈0.05),而早期组与迟早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轻度神经功能缺失者较术前明显增多,而重度神经功能缺失者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月按GOS评分,超早期组(61.5%,40/65)和早期组(62.0%,31/50)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迟早期组(40.0%,18/45;P〈0.05),而超早期组死亡率(15.4%,8,65)明显高于早期组(2.0%,1/50;P〈0.05)。3组患者远期疗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具有手术适应症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6—12h)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腹腔积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参考目前欧洲和美国最新的诊疗指南[1~2],针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常需要运用呋塞米等利尿剂,但较长时间较大剂量使用易导致血尿酸的升高,从而继发痛风急性发作[3],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由于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较差,口服相关对症药物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秋水仙碱有明确的肝损机制,特别是容易引起严重的肝内胆汁瘀积[4]。故笔者运用乌龙散外敷治疗肝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切口胆囊切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8例胆囊结石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56%vs 15.38%;X2=3.924;P=0.048)。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