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案已基本成熟,但是诱导过程中影响分化效果的因素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观察诱导时机的选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1在苏州大学江苏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完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50~200 g.方法: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107 L-1密度分组培养,诱导组分别于接种当时、细胞达50%~60%融合时、细胞达85%~95%融合时加入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非诱导组采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7,14 ,21,28 d行钙钴染色、Von-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细胞能力.定期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结果:经钙钴染色后,诱导组大部分染色的细胞呈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细胞颗粒,大多数多角形细胞呈阳性,如铺路卵石样排列,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见片状强阳性细胞,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数量最多,结节体积最大.非诱导组未见片状强阳性细胞.Von-Kossa 染色后可见深棕色致密结节.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形成结节较早,同期相比数量较其他组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与同期非诱导组相比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表现细胞成骨分化特点.结论:初始接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细胞间相互接触程度越高,成骨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2.
背景:现阶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并不统一.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及其定向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的动态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及蛋白分子水平检测,于2006-09/2007-01在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2只.胎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产品,成纤维生长因子、丁羟基茴香醚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resco产品. 方法:Per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7 L-1.设立2组,诱导组用含10%胎牛血清和10 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的L-DMEM培养基预诱导24 h后,再以含2%二甲基亚砜和200 μmol/L丁羟基茴香醚的L-DMEM无血清培养基诱导1,3,5 h.对照组始终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培养.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细胞表型.结果:预诱导24 h,胞体由原来的长梭形变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伸出多个短棒状突起,可见2~3个核仁,细胞间漩涡状生长趋势消失,排列无规律;诱导1~3 h,细胞逐渐变圆,胞质收缩明显,折光性增强,双级或多极的突起互相连接呈网状;诱导5 h,突起出现一、二级分支.诱导1 h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表面抗原巢蛋白;3 h后巢蛋白达高峰,同时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5 h后巢蛋白表达下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达高峰.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巢蛋白表达为阴性.结论:在添加化学诱导剂之前先使用成纤维生长因子进行预诱导,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转化,且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顺序与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一致.  相似文献   
3.
<正>为适应未来社会对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医学院校审时度势开设了一些新专业,心理学专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特色专业之一。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面对这些与临床专业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其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来教授其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往往会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困惑,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形势下,笔者在这部分学生中采用K-W-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现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各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幼儿园蛲虫感染情况,旨在更好地控制和减少幼儿蛲虫感染,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方法:透明胶纸法检查感染情况,药物驱虫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1988年2月至7月对本院附属医院门诊病人,用透明胶纸一次肛周粘贴法调查了滨州市、区20岁及以上的男女市民、农民,共1005人。结果,蛲虫感染率为24.28%。男性的感染率为20.30%,女性为27.7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市民的感染率为20.77%,农民为25.50%,两者相比较P>0.05。调查结果表明,在滨州市、区成年女性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特别是30岁年龄组,其感染率高达41.38%,表明在根治蛲虫病时,成人的蛲虫感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阑尾内查出的寄生虫与虫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自1987年4月~1989年8月进行了阑尾内寄生虫与虫卵的检查,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从本校附院病理科收集因阑尾炎手术刚切除的阑尾标本,固定于10%的福尔马林液中,带回实验室检查。沿阑尾纵轴剪开,在解剖镜下观察有无虫体、异物,阑尾粘膜有无出血点,坏死脱落等。用  相似文献   
7.
医学实验技术队伍是医学院校内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其整个队伍的总体素质应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不断提高,论述了高素质医学实验技术队伍建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以充分发挥医学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资源和教师数量不足等因素的限制,使设计性实验教学在机能实验学中难以有效开展。为此,探讨设计性实验的分层次教学,通过夯实科研基础以及三层次教学内容由易至难的逐层递进,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其知识面亦由书本拓展至学科研究前沿,其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对当前教学表示满意,并认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有所增强。总结实践经验可见,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及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是保证分层次设计性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和PD-L2在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上表达对外周血T细胞分泌IL-17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并进行表型及分化鉴定;RT-PCR、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PMSCs上PD-L1及PD-L2的表达;应用化学合成的PD-L1 siRNA、PD-L2 siRNA沉默hPMSCs上PD-L1及PD-L2表达;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T细胞;细胞胞内因子染色法分析沉默PD-L1或PD-L2后hPMSCs对PMA活化的T细胞分泌IL-17的影响.结果 除PD-L1外,hPMSCs高表达PD-L2;siRNA能够有效阻断PD-L1和PD-L2在hPMSCs上的表达;胞内染色结果显示,hPMSCs能够上调T细胞IL-17的分泌,阻断PD-L1或PD-L2后,T细胞IL-17的分泌被进一步上调,且PD-L1和PD-L2具有叠加作用.结论 PD-L1和PD-L2在hPMSCs上表达,可拮抗hPMSCs刺激外周血T细胞分泌IL-17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P)、腺苷脱氨酶( ADA)、糖类抗原CA19-9升高程度在黄疸类型鉴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黄疸患者614例,根据黄疸类型将614位患者分为肝细胞性黄疸组和梗阻性黄疸组,后者又分为良性梗阻性黄疸和恶性梗阻性黄疸两组,分析 GGT、ALP、ADA、CA19-9水平在各组间分布差异。结果 GGT、ALP 值在梗阻性黄疸组中较肝细胞性黄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DA 值在肝细胞性黄疸组较对照组与梗阻性黄疸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ALP、CA19-9值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组中较良性梗阻性黄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GGT、ALP 显著升高,而 ADA 无明显升高的黄疸考虑梗阻性黄疸;GGT、ALP 轻中度升高,而 ADA 显著升高的黄疸考虑肝细胞性性黄疸;GGT、ALP、CA19-9均显著升高者考虑恶性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