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篇
眼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伤1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选择行肝穿刺确诊DILI病例100例(男:女=48:52),年龄(33.04±14.00)岁,分为急性DILI组(39例)和慢性DILI组(61例)。肝组织行HE、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分析。结果致DILI的药物种类中,中药类占21%,激素类药物占11%。其中78%的患者出现血清ALT升高和(或)胆红素升高,急性DILI组ALT异常和高胆红素发生率均高于慢性DILI组(56.41%与34.43%,x2=4.69,P<0.05),且程度也明显较重(P<0.01)。急性DILI组和慢性DILI组病理改变,除纤维化和胆管增生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LI的相对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中央静脉周围为主的肝细胞坏死,富含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性淤胆,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上皮样肉芽肿结构等。结论包括中药在内的DILI在中国大陆地区已非少见,中药应用需进一步规范。DILI有其相对临床病理特点,在临床诊治中要注意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黄芪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Chevallier半定量计分系统,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结合细胞外基质(ECM)特殊染色动态变化观察,分析高、低剂量FFHQKL治疗猪血清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各时间段肝组织学及ECM量的变化,评估复方黄芪颗粒的抗肝纤维化疗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造模结束时以及药物治疗各时间段肝组织内MMP-2、TIMP-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复方黄芪颗粒治疗第2个月、3个月结束时,大鼠肝组织Chevallier纤维化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复方黄芪颗粒高、低剂量治疗组大鼠在治疗第2个月、3个月结束时,TIMP-2蛋白表达明显减弱,MMP-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芪颗粒可以在蛋白水平增强MMP-2酶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TIMP-2酶蛋白的表达,促进ECM的降解,从而达到逆转肝纤维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白内障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虹膜和睫状体透射电镜观察周朝晖何守志梁延杰杨建法李玲张桂香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从亚细胞水平动态观察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虹膜和睫状体的病变特征及规律,为临床防治手术后眼内炎症反应提供资料。1材料和方法成年青紫蓝...  相似文献   
4.
复方鳖甲软肝片抗肝纤维化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研究复方鳖甲软肝片 (FFBJRGP)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为FFBJRGP的临床应用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Chevallier半定量计分系统、酶图法、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等技术方法 ,系统观测高、中、低剂量FFB JRGP治疗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后各时间段肝组织内关键性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包括主要细胞外基质 (ECM)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表达量及酶活性 ,肝星状细胞 (HSC)的活化与增殖状况 ,以及MMP和膜型MMP(MT MMP)mRNA的表达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不同剂量FFBJRGP治疗 3个月、6个月结束时及停药后 3个月和 6个月肝组织Chevallier纤维化评分均明显减少(P <0 0 1或P <0 0 5 )。各观察时间段肝组织内TIMP 1和TIMP 2表达量不同程度减少 ,其中高、中治疗剂量组于治疗 3个月结束时降至最低 ,而MMP 2、MMP 13酶降解活性达高峰 ,并维持较高水平至停药后 3个月 ,MMPs和MT MMPs酶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 ,肝组织内TGF β1及其mRNA表达、α SMA阳性HSC数量显著减少 ;Ⅰ、Ⅲ、Ⅳ型胶原降解幅度与MMPs及MT MMPs表达量及酶活性大致呈平行关系。结论 FFBJRGP可能通过多靶位影响肝纤维化逆转及形成环节产生抗肝纤维化疗效  相似文献   
5.
复方黄芪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复方黄芪颗粒(FFHQKL)有无抗肝纤维化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hevallier半定量计分系统,病理组织学观察,结合细胞外基质(ECM)特殊染色动态观察高、低剂量FFHQKL治疗猪血清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后各时间段肝组织学及ECM量的变化,评估复方黄芪颗粒的抗肝纤维化疗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造模结束时以及药物治疗各时间段肝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其抑制剂(TIMP-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FFHQKL治疗2个月、3个月结束时,肝组织Chevallier纤维化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FFHQKL高、低剂量治疗组在治疗第2个月结束时,TIMP-1蛋白表达明显减弱,MMP-1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治疗第3个月结束时,上述改变更加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FFHQKL可在蛋白水平增强MMP-13酶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TIMP-1酶蛋白的表达,促进ECM的降解,从而达到逆转肝纤维化之疗效.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性,3岁。因发热、尿黄11天,眼黄伴黑便3天入院。既往体健,发病前无明确传染病及药、毒物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体温波动于38—41℃,巩膜及全身皮肤中度黄染,肝肋下7cm,剑下4cm。脾肋下2cm。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3岁,间断腹胀不适3年,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8 cm×10 cm),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脂肪肉瘤?肺部CT:未见明确转移灶。腹部MRI:肝右叶巨块含脂质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慢性HCV感染者肝脏详细病理改变,探讨慢性HCV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与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胃壁细胞抗体(PCA)。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HCVRNA载量、HCV基因型,同时检测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依据Ishak病理评价方案对肝活检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总体评分和详细组织病理评价。结果 15例(23.81%)慢性HC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其中ANA阳性9例(14.29%)、SMA阳性2例(3.17%)、AMA阳性3例(4.76%)、PCA阳性2例(3.17%),包括ANA、SMA双阳性1例。自身抗体阳性HCV感染者年龄显著大于自身抗体阴性HCV感染者[(44.80±9.61)岁vs.(34.04±13.18)岁,P=0.005],自身抗体阳性HCV感染者血清ALT、AST、GGT水平显著升高,肝脏炎症活动度评分显著高于自身抗体阴性HCV感染者,其中融合坏死和点灶状坏死较重,未见其他临床指标和组织学差异。结论 HCV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会导致以融合坏死和点灶状坏死加重为主的肝脏组织学病变。  相似文献   
9.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与电镜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起源与病理特点,方法 对15例恶性GIST标本,运用电镜与免疫3组化方法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 大多数病例c-kit与CD34标记阳性,电镜见瘤细胞树状突起、致密核心颗粒与间质丝团样纤维。结论 GIST符合卡哈尔间质细胞来源。超微结构病变特点与c-kit、CD34标记阳性对GIST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980年1月-2008年6月中国大陆肝脏疾病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谱,临床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部分肝病患者的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病理学和血清学实验室再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1980年1月-2008年6月主要来自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25 946例行肝穿刺(简称肝穿)的肝病患者(含1 448例罹患肝病的军人)进行临床、病理、实验室分析研究,并对其中的1 32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为期0.5~18年动态肝穿(2~8次肝穿)随访,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状况.结果 本组研究病例中男女比为3:1,年龄范围41d~91岁(32.35±14.4岁),肝病分布以18~37岁为高峰,其中冀、豫、京、鲁、晋为前5位肝病病例来源地.本组病例诊断肝脏疾病谱涵盖100余种,其中感染与非感染性肝病组分别占73.05%和26.95%.该两大类肝病于2000年后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非感染性肝病升幅更为显著.本组的随访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是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的首位相关性肝病,丙型肝炎为肝硬化、肝癌的次位相关性肝病;0.26%的甲型肝炎和0.51%的戊型肝炎病理上存在慢性化病变;1 322例慢性乙型肝炎随访患者中,转归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分别为15.36%(203例)和1.06%(14例),演变间隔时间分别为46.375±16.93个月和60.29±39.15个月,肝纤维化上升1个S期以上的比例占14.22%(188例),纤维化进展间隔时间为22.20±20.65个月,而肝纤维化程度下降1个S期以上和稳定病例分别占33.36%(441例)和36.01%(476例).结论 本研究基本明确了近28年间中国大陆居民的肝病疾病谱及发病状况,其中不乏疑难或少见病例.本研究阐述了中国大陆主要肝病的一般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并从临床病理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及演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