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放射源库周围环境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率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以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结果 监测了放射源库周边环境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率.结论 该放射源库建设项目是完全按照预评价的要求建设的,放射源库的屏蔽厚度是符合安全原则的,该放射源库环境泄漏辐射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3.5×10~5个脐血CD34~+细胞单独(单移植组)或与5.0×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共移植组)输入经~(137)Cs 3.0Gy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移植后6周内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于移植后第6周处死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脾脏及外周血人源细胞(hCD45~+)含量,并分别检测小鼠骨髓中人源淋巴系(CD3/CD19)、粒系(CD33)、单核系(CD14)、血小板(CD61)、红系(CD235a)等各系血细胞比例,比较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对CD34~+细胞植入率的影响.结果 移植后3周,两组小鼠外周血象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已达高峰,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两组小鼠的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骨髓及外周血中人源细胞hCD45~+CD34~+比例分别为(42.66±2.57)%和(4.74±1.02)%,明显高于单移植组的(25.27±1.67)%和(1.19±0.54)%(P=0.006).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内的CD19~+、CD33~+、CD14~+、CD61~+和CD235a~+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CD3~+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单移植组(P=0.003);CD19~+B淋巴细胞得到优势扩增,明显高于其他各系血细胞比例(P<0.05).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缩短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 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璧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植块法培养6~10 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 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擘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 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分析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转录本水平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以便为根据bcr—abl转录本水平的绝对值合理预测患者状态提供一些基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的bcr—abl/abl比值(%),分析获得bcr—abl阳性患者bcr—abl/abl的基线值;再检测82例患者不同时间点161份骨髓标本,比较各标本的bcr—abl/abl值相对于基线值的水平以及与该时间点患者的临床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患者治疗前bcr—abl/abl(%)值呈正偏态分布,变异范围较大:中位值13.5631(1.0206—98.3159),算术平均值21.1491(95%CI:12.3532—29.9450),为严格判断治疗后的相对变化,因此用以参比的bcr—abl/abl(%)基线值确定为低限值,即1。在161例次标本中,bcr—abl/abl(%)高于基线值(≥1)的有33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13例次(39.4%,13/33),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17例次(51.5%,17/33),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9.1%,3/33);较基线值下降0-1数量级(0.1≤bcr—abl/abl%〈1)的有26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6例次(23.1%,6/26),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7例次(26.9%,7/26),完全血液学缓解的7例次(26.9%,7/26),遗传学缓解的6例次(23.1%,6/26);较基线值下降1—2数量级(0.01≤bcr—abl/abl%〈0.1)的19例次,其中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2例次(10.5%,2/19),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15.8%,3/19),遗传学缓解(CyR)的14例次(73.7%,14/19);较基线值下降2—3数量级(0.001≤bcr—abl/abl%〈0.01)的7例次,其中主要遗传学缓解(MCyR)的2例次(28.6%,2/7),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5例次(71.4%,5/7);较基线值下降3个数量级以上(bcr—abL/abl%〈0.001)的76例次,均为CCyR。结论:利用单次检测值较基线值下降的程度能较好判断患者该时点的临床状态;bcr—abl/abl%〈0.01能可靠地反映患者获得CyR,而bcr—abL/abl%〈0.001能反映患者获得CCyR。然而,患者疾病状态的判断仍以动态连续检测为佳。  相似文献   
5.
超声检查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胚胎种植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是极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国内外文献仅见个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该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不及时正确诊断和适当处理,后果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超声检查在该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场治疗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在33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复合场治疗中采用心理、治疗床选择、治疗部位等五个方面护理配合治疗。结果:33例患者主诉症状缓解率达97%,其中轻度缓解30%,明显好转率42%,症状消失率达24%。结论:在复合场治疗中、晚期肿瘤患者过程中,良好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 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 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壁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结果:植块法培养6~10 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 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 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壁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 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 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探讨β-联蛋白(β-catenin)序列特异的小发夹RNA(shRNA)干扰其表达后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将含编码β-联蛋白特异的shRNA的质粒转入K562细胞,经G418筛选提高细胞阳性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干扰后β-联蛋白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通过绘制生长曲线、MTT测定及集落培养等方法观察干扰后细胞生长能力的差别。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72小时干扰质粒可有效降低K562细胞β-联蛋白mRNA水平的表达(p〈0.05),但短期培养对蛋白水平的表达未发现明显影响。经G418长期筛选后,对照组可见细胞阳性率逐渐提高,并可筛选到几近100%阳性的细胞克隆,而干扰组细胞则逐渐死亡。在G418存在下,干扰组与对照组K562细胞短期增殖曲线及MTT结果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集落培养发现,干扰组细胞无论集落形成率(P〈0.001)还是形成的集落大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干扰质粒可影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论:β-联蛋白特异的shRNA干扰可以有效降低K562细胞中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K562细胞的生长依赖于β-联蛋白的存在,针对β-联蛋白的RNAi治疗或其它靶向治疗可能对CML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1例发生宫颈裂伤的病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了宫颈裂伤的原因:发现宫颈裂伤的发生与产力关系最为密切;阴道手术操作也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为预防官颈裂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