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变性疾病导致视力下降,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或感光细胞引起不可逆性损害或凋亡所造成的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的致盲性眼病,常引起视觉障碍甚至失明。人胚胎干细胞(hESCs)是一种能够多向分化的细胞。凭借适当的方法,hESCs可分化为各种视网膜细胞。由于人体RPE细胞无法再生,研究表明运用干细胞源性RPE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实用前景,且近年来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因素的限制、方法的选择以及诱导条件的复杂等使诱导分化RPE的效率和移植后存活率存在较大差异且不稳定,所以现阶段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综合不同培养方法,取其利去其弊,提高hESCs定向分化效率以及细胞数量与质量,降低培养污染以及免疫排斥反应等。本文将对目前存在多种培养方法进行举例归纳总结,针对不同角度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2.
3.
背景: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是一组与神经元的存活凋亡有关的蛋白激酶,睡眠剥夺可以引起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大鼠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意义。设计:完全随机分组的前瞻性研究。单位:郑州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神经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0-06/2002-10在郑州大学完成。选取成年健康SD大鼠24只。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快眼动睡眠剥夺组、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每组8只。睡眠剥夺组从早晨8点始,连续剥夺睡眠72h。正常对照组则置饲养笼中饲养,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另取24只大鼠分组同上用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检测。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睡眠剥夺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变化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②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表达的变化。结果: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快眼动睡眠剥夺组大鼠CA1和CA3区可见较多的凋亡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的锥体细胞层。CA2区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CA4区偶见凋亡细胞。正常对照组和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海马组织切片中未见明显阳性细胞。②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变化:快眼动睡眠剥夺组明显低于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对照组(1764.00±941.56,6139.67±2863.62,566.700±2763.41,t=3.2111,0.9863,P<0.05)。③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阳性表达:快眼动睡眠剥夺组明显高于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对照组(87.5%,25%,75%,t=3.4121,P<0.05)。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20年超重和肥胖人群心理卫生相关研究,比较国内外该人群心理卫生相关研究热点。方法:检索万方、知网、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2020年4月收录的超重和肥胖人群心理相关研究,采用BICOMB、gCLUTO软件对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分析。研究人群为中国人的研究定义为国内研究,其余均视为国外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国内研究661篇、国外研究3679篇。聚类分析显示,国内关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儿童青少年、肥胖合并症患者等;国外侧重于减重术后及暴食症患者、儿童青少年等。结论:国内外研究热点仅在儿童、青少年方面较为相似。国内在存在肥胖合并症的临床疾病领域发展较好,而国外所关注的减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正念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等值得国内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做好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方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网络以及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交互性能及优良的开放性等特点。结果 在“知识爆炸”的新世纪 ,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现代教育事业提出了开放性和现代化的要求。结论 网络化教学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柿果、柿叶的抗衰老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柿果、柿叶为主料的供试液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对造模大鼠喂以供试液后测LP0、SOD、TG、TC。结果供试液可使SOD含量升高,LPO、TG、TC含量降低。结论供试液具有一定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型糖蛋白A(GPA)背景突变水平,观察照射近期的变化规律。方法在正常人和肿瘤放疗病人中进行GPA突变分析,结合单克隆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N杂合子个体中罕见的变异细胞NO和NN,确定变异率。结果对28个正常成人的初步测定,NO/NN变异率(Variantfrequency,Vf)(8.3±4.13)/(5.50±3.77)×10-6;NN变异率与年龄相关性接近显著意义(P=0.057),男女之间、吸烟与不吸烟者均无显著差异。随访肿瘤病人,6例治疗前GPA变异率NO(12.9±6.60)×10-6,NN(7.7±5.01)×10-6,与同年龄者无显著差异。连续盆腔照射1月Vf已有升高,照射2个月的病人NNVf(17.5±8.95)×10-6,显著高于未照病人(P=0.0468)。结论正常人GPA变异率基本与文献相符,年龄等因素可影响背景水平;病人照射后Vf变化不一,表明个体对辐射敏感性不同,照射近期主要是NN的变化,是较晚造血周期细胞突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Objectite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lomerase and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radiation injury, and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gene (hEST2) reverse tranacriptase(RT) seg-ment in the express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Methods. Tumor FIeLa cells, KB cells and A431 cells were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change in telomeraseactivity after 60Co-ray irradiation at RNA level and protein level. Quantitative PCR and Northern blotting were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bEST2 RT segment that encodes seven motifs of the human telomeres, a PCR-besed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was used to assay telomerase activity after exposure toradiation. Results. Both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he expression hEST2 RT segment wer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dosage of radiation. In addition, testing the expression of motifs domain is similar to the measurement of telomerase activity.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the hEST2 BT segment by Northern blotting and quantitative PCR are new methods for testing Uflomerase activity. Furthermore, radiation can cause a dose-dependent decrease in telomerase activity. The effect of radiation on telomerase is one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death of cancer ceils after irradiation.  相似文献   
9.
互隔交链孢酚致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互隔交链孢酚对NIH/3T3细胞中DNA聚合酶β(DNApolβ)基因突变的影响,研究互隔交链孢酚致癌可能的机制。方法NIH/3T3细胞分为两组:①各正常细胞组;②AOH组,AOH浓度为8μmol·L-1。用RTPCR方法从细胞全RNA中扩增出DNA聚合酶β基因cDNA序列,应用TA克隆技术,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后进行测序,分析序列变化。结果测序后发现正常组DNA聚合酶β基因序列无任何变化,AOH组中228位点发生TC突变(导致39号氨基酸由Tyr变为His),319位点也有TC突变(导致69号氨基酸由IIe变为Thr)。结论AOH可导致NIH/3T3细胞中的DNA聚合酶β发生点突变,推测AOH的致癌作用可能与引发细胞中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人CD154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154,初步观察转染该质粒后Eca109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PHA激活后提取总RNA,用RT—PCR技术扩增人CD154cDNA全长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154,用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pcDNA3.1-cDl54质粒转染食管癌Eca109细胞株,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CD154 mRNA的表达,观察细胞生长特征。结果:用T7/SP6通用引物测序证实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为正向插入的人CD154基因。pcDNA3.1-CD154转染Eca109细胞后细胞异型性明显改善,生长速率减慢。结论:pcDNA3.1-CD154构建成功;转染该质粒的Eca109细胞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