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0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160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28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648篇
内科学   756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2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98篇
综合类   1164篇
预防医学   479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568篇
  4篇
中国医学   430篇
肿瘤学   1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过表达IL-24对乳腺癌细胞CXCR4表达及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及凋亡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乳腺癌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CXCR4与其配体CXCL12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CXCR4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453和MDA-MB-231中的表达;采用慢病毒稳转技术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过表达IL-24,免疫荧光显微镜、RT-PCR和ELISA检测感染效率;将细胞分为5组:LV-IL-24组(感染过表达IL-24慢病毒)、LV-NC组(感染阴性对照慢病毒)、AMD3100组(采用CXCR4/CXCL12轴阻滞剂AMD3100进行培养)、LV-IL-24+AMD3100组(采用AMD3100进行培养的感染过表达IL-24慢病毒的细胞)、阴性对照组(正常培养的MDAMB-231细胞);Transwell、划痕实验和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实验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侵袭、迁移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XCR4、AKT与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Bax与cleaved-Caspase-3表达。结果:CXCR4与CXCL1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与MCF-10A细胞相比,CXCR4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453及MDA-MB-231中表达明显增加(P<0.05),以MDA-MB-231最为显著(P<0.01)。转染过表达IL-24的慢病毒后,MDA-MB-231细胞IL-24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V-IL-24组、AMD3100组和LV-IL-24+AMD3100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而凋亡率明显提高(P<0.05),LV-IL-24+AMD3100组变化最为显著(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V-IL-24组、AMD3100组和LV-IL-24+AMD3100组细胞CXCR4、AKT与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凋亡相关蛋白Bax与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05),LV-IL-24+AMD3100组变化最为显著(P<0.01)。结论: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IL-24可抑制CXCR4表达,通过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降低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促进其凋亡,联合使用CXCR4/CXCL12阻滞剂AMD3100可显著提高IL-24的上述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假体佩戴者对于目标物体的运动感知,利用Unity搭建虚拟仿真假体视觉场景,利用遮挡范式下对碰撞时间的估计,探究不同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方式、目标物体形状、环境对比度以及各因素下的性别差异对仿真假体视觉下的运动感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于水平方向上的估计要比垂直方向上的估计更准确;对于快速运动的估计准确度要优于相对慢速运动物体的准确度;运动方式因素对估计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相同形状下,物体越大,被试者估计的准确性越高且对多角图形的运动比圆润图形的运动更加敏感;不同环境对比度对估计也具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对于估计无显著性影响,但不同因素下的结果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背景妊娠期的体力活动近年来被看作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孕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取代传统的孕妇需要限制活动的观点。国外研究显示,从妊娠早期到妊娠中期,再到妊娠晚期,体力活动是逐渐降低的,国内关于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模式及变化相关研究尚不足。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体力活动模式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产科门诊初次产检建册(妊娠6~13+6周)的低危孕妇进行调查。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采用中文版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PAQ)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进行调查,分析在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结果共纳入312例孕妇,排除48例,脱落15例,最终249例孕妇完成调查。249例孕妇在妊娠早期每周总能量消耗的平均数为201.7 MET-hours,妊娠中期为188.6 MET-hours,妊娠晚期为177.2 MET-hours;整个妊娠期静坐行为约占总能量消耗的17%,低强度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60%,中等强度活动占总能量消耗的21.2%~24.4%,高强度活动占总能量消耗不足1%。活动类型中,家务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48%,职业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40%,交通出行约占总能量消耗的9%,运动锻炼占总能量消耗不足3%。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静坐行为、中等强度活动、高强度活动、家务活动、运动锻炼、总能量消耗代谢当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妊娠晚期静坐行为、中等强度活动、家务活动、总能量消耗代谢当量低于妊娠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鼓励孕妇减少静坐时间,并根据孕妇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其实际情况的体力活动建议和指导,以改善母婴健康。妊娠中期可能是促进体力活动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 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 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年龄(73.8±6.9)岁, 男性63例, 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 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 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二级预防阿帕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多西他赛(GT)方案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方法90例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拟行阿帕替尼联合GT方案治疗的晚期骨与软组织肉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1∶1∶1),30例空白对照组患者不给予rhTPO二级预防;治疗组1(n=30):GT化疗第1~5天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日1次;治疗组2:GT化疗第1、3、5、7、9天皮下注射TPO 300 U/kg/d,隔日1次。动态记录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发生1~2级血小板减少人数分别为12、6和5例,3级血小板减少人数分别为8、3和2例,对照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2个治疗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化疗第14天时的血小板绝对值分别为(56.86±41.49)×109/L、(84.60±37.31)×109/L和(85.67±39.67)×109/L,对照组显著低于2个治疗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血小板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16.07±3.15)d、(10.17±3.06)d和(11.28±2.93)d,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6、1和2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输注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rhTPO对阿帕替尼联合GT方案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起到了有效的二级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留守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留守因素对儿童心理抑郁情绪的实际影响。方法采用2016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全国儿童调查数据,以分组变量为因变量,协变量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计算符合留守条件儿童的倾向指数得分,然后按照倾向指数得分进行组间卡钳匹配,对匹配后的数据进行抑郁状况分析。结果经倾向指数卡钳匹配后,儿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协变量达到了均衡,均P0.05;留守组儿童的抑郁得分为(6.270±3.075)分,非留守组儿童的抑郁得分为(5.800±3.164)分,留守组儿童抑郁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27。对于父母外出不同类型进行倾向匹配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t=2.12,P=0.03)、仅父亲外出(t=2.32,P=0.02)和仅母亲外出(t=2.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外出对儿童心理抑郁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母亲外出比父亲外出对儿童心理抑郁上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倾向指数法能有效均衡组间偏倚,从而对留守带来的影响作出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护生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个同年级2个班级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名。2组护理操作实训均由同一组教师教授。对照组在教学中不进行思维导图;观察组在教学中给予思维导图教学。比较2组护生对护理操作要点的掌推程度,护生满意度及自我评价评分。结果:对护理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总满意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流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思维与推理能力、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能力及总分干预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在护理专业护生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教学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2017年收治的因SSS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以及随访一期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SSS患者中,锁骨下动脉狭窄40例(左侧32例,右侧8例),成功40例,共置入支架40枚,成功率为100%;锁骨下动脉闭塞12例(均为左侧),成功8例,共置入支架8枚,失败4例,成功率为66.67%。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48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患/健侧收缩压差由术前的(31.69±9.40)mm Hg降至(5.08±4.63)mm Hg(P0.05),临床症状改善显著。32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56±7.77)%降至(8.63±5.96)%,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0.00±8.02)%降至(10.00±5.35)%,8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100%降至(11.88±7.53)%(均P0.05)。手术成功患者共随访60个月,术后第1、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83%;术后第2、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1.67%和87.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SSS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再通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放疗用于初诊 ⅣB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2016年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初诊并经胃镜/食管镜或转移灶活检证实为 ⅣB的原发胸段食管鳞癌患者 199例。单纯远处淋巴结转移者 130例(65.3%),单纯实质脏器转移 51例(25.6%),实质脏器合并远处淋巴结转移者 18例(9.0%)。单纯化疗 16例(8.0%),单纯放疗 50例(25.1%),放化疗 133例(66.8%)(同期放化疗 81例、序贯放化疗 52例)。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差异,采用Cox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2.3个月(95%CI为 10.6~15.4个月),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1%、25.2%、19.1%、11.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长度、转移器官数目、治疗模式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期放化疗对比序贯放化疗总生存相近(P=0.955)。放疗剂量≥6000 cGy组患者总生存明显高于 4500~5039 cGy组和 5040~6000 cGy组(均为 P<0.001)。结论 对于初诊 ⅣB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原发病变长度≤3cm、单器官转移、放化疗模式有相对更长的总生存。对于体质较好的患者可考虑在全身化疗基础上将放疗参与到Ⅳ期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个体化选择序贯或同期放化疗模式。在患者能够耐受基础上,建议给予原发灶或非区域转移淋巴结等部位进行放化疗,以达到延长患者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基于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图像的评分系统从而判别肺结节良恶性。 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期间于苏北人民医院气管镜室行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 CT)检查见肺部≤3 cm的肺结节而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使用超声探头引导下在病变处进行活检与刷检协助诊断,未能明确诊断者行进一步侵袭性操作或治疗后随访观察至少3个月获得最终诊断。分析镜下超声图像形态特征,包括病灶外形、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强弱、内部回声同质或异质、支气管充气征、不规则无回声区、同心圆影8种不同EBUS图像特点与病灶良恶性的关系,建立简易评分系统,使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114例肺结节患者中,良性病变65例,恶性病变49例。EBUS图像中的三种图像特征,包括病灶圆形或类圆形外形、边缘不连续、病灶异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建立的简易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当评分以7为界点时,敏感度(65.3%)和特异度(78.5%)最高,以该点为最佳诊断点;当评分≥7时,诊断肺恶性病变的准确率较高。计算Kappa一致性:系数为0.441(95%CI为0.274~0.607,P<0.01),具有中等强度一致性。 结论EBUS图像特征可用于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基于该图像的评分系统在鉴别肺结节良恶性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