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辨证符合心胆气虚型的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唑仑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状态自评量表(SRS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PSQI各项评分及SRSS评分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改善总有效率88.23%优于对照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可降低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炎症反应,改善其睡眠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TACE术的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5例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脾功能亢进.5例患者TACE术前均行肝脏CT扫描,经肝动脉注入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药和栓塞剂进行化疗栓塞术,并对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脾脏栓塞约60%).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CD4T淋巴细胞、肝功能及血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疲劳安口服液对慢性疲劳(CF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疲劳安口服液对CFS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复合刺激建立CFS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用药前后在水迷宫实验、负重力竭游泳实验、敞箱实验中的行为学变化。结果疲劳安口服液可显著延长模型组动物冷水游泳至力竭的时间,穿格次数明显增加,在水迷宫中找到目标区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疲劳安口服液可显著改善CFS大鼠的行为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能否加快起效速度及提高8周疗效。方法:将78例符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1周内艾司西酞普兰加量至20mg/d)(n=36)和艾司西酞普兰常规滴定组(2周内艾司西酞普兰加量至20mg/d)(n=42),治疗持续8周,用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评定患者焦虑症状及疗效,同时用TESS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1、2、4、8周末快速滴定组GAD-7减分率均大于常规滴定组。第1、2、4、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1.1%、27.8%、50.0%、72.2%,常规滴定组治愈率分别为2.4%、11.9%、23.8%、50.0%。第1、2、4、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50.0%、63.9%、88.9%,常规滴定组有效率分别为11.9%、26.2%、42.9%、66.7%,快速滴定组疗效优于常规滴定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可以加快起效速度,提高8周整体疗效,同时不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短暂性的叶酸缺乏对鼠胚成纤维细胞(MEF)MAPK通路及其诱导多潜能干(iPS)细胞诱导效率的影响。方法:将鼠胚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叶酸组、叶酸缺乏3 d组和叶酸缺乏6 d组,分别于叶酸缺乏3、6 d western blot法检测提取的上述3组鼠胚成纤维细胞中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和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的变化,用经典四因子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感染,并对获得iPS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叶酸缺乏3 d组p-ERK明显降低,感染后第12天出现具有胚胎干细胞形态的克隆,叶酸缺乏3 d组、6 d组产生的iPS细胞和正常叶酸组的诱导效率分别为(0.0477±0.0005)%、(0.0155±0.0019)%和(0.01±0.0005)%,所获的iPS细胞多能性基因和免疫荧光多能性标志鉴定为阳性。结论:叶酸缺乏3 d能明显压低p-ERK的表达,提高小鼠iPS细胞的诱导效率,且诱导的细胞多能性基因和免疫荧光多能性标志鉴定为阳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阳性胃癌(AFP-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FPGC)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疗效比普通胃癌差。针对此类胃癌,探寻其临床病理特征,可能对AFPGC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旨在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c-M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等分子标志物在AFPGC中的表达。方法:收集临床上AFPGC(AFP≥10μg/L)组织标本共44例,其中AFP≥200μg/L者共30例,同时收集与该30例AFPGC临床分期基本一致的30例AFP正常胃癌及30例AFP升高(AFP≥200μg/L)的肝细胞癌组织蜡块作为两个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染色方法)检测其c-Met、VEGF、EGFR和HER-2的表达,并通过标记CD34,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比较3组肿瘤c-Met、VEGF、EGFR、HER-2和MVD表达的异同。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中AFP最高水平、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Lauren分型等临床病例资料,分析AFP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AFPGC临床病理特征显示,44例AFPGC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6.36%(38/44),肝转移率为54.55%(24/44),Lauren分型肠型为36.36%(16/44),弥漫型为56.82%(25/44),混合型为6.82%(3/44)。AFPGC组、AFP正常胃癌组和AFP升高肝细胞癌组c-Me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3%(22/30)、70.00%(21/30)和53.33%(16/30),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23/30)、56.67%(17/30)和66.67%(20/30),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3%(16/30)、40.00%(12/30)和73.33%(22/30)。HER-2“++~+++”在AFPGC组、AFP正常胃癌组和AFP升高肝细胞癌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67%(11/30)、23.33%(7/30)和26.67%(8/30)。MVD值在AFPGC组、AFP正常胃癌组与AFP升高肝细胞癌组中分别为23.03±10.24、21.92±11.45和19.43±7.83。与AFP正常胃癌组相比,AFPGC组的V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前者(P<0.05);与AFP升高的肝细胞癌组相比,AFPGC组的c-Me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AFPGC易发生淋巴结及肝转移,Lauren分型以弥漫型为主。与AFP正常胃癌相比较,AFPGC中VEGF蛋白存在过表达;与AFP升高肝细胞癌相比较,AFPGC组织中c-Met蛋白存在过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麻疼消及疏糖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中药麻疼消和疏糖丹灌胃给药3周,以玉泉丸作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后2周、3周并于禁食12小时后剪尾取血测定血糖。结果麻疼消和疏糖丹分别于给药后2周血糖即下降,尤以给药后三周血糖下降显著,与给药前比较,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玉泉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5);当麻疼消与疏糖丹合用时效果更好。结论麻疼消及疏糖丹具有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效果优于玉泉丸。  相似文献   
9.
方瑜 《北方药学》2012,9(7):81-82
目的:分析和探讨住院患儿死亡原因及共性、特点,总结经验,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对65例住院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患儿死亡率为1.33%;新生儿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占死亡患儿的43.08%;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依次为肺炎、早产低体重儿;住院的第1、2天是死亡主要时间段;早期监控单个脏器功能异常信号,是降低小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