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此类疾病为常见病,诊断不难,但无特效疗法.本文通过经验总结,就神经症与脏腑生理、脏腑病理、脏腑辨证的相关性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井穴点刺出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塞体积的影响.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井穴治疗组、假手术组),并用线栓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永久性栓塞模型,通过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采用井穴点刺出血可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其疗效肯定(P<0.01),而早期采用体针治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井穴刺血疗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炎性反应参与脑缺血损伤,缺血诱导的炎症反应是脑缺血继发性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诱导中性粒细胞减少可缩小脑梗塞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用除去白细胞的血液进行再灌注,可以防止水肿产生和减轻再灌注损伤,白细胞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引发水肿,水肿组织的含水量与白细胞的密度呈正相关,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氧自由基或释放溶酶体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大鼠坐骨神经急性损伤后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背俞穴组,以钳夹伤大鼠坐骨神经方法制作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间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后采用针刺背俞穴方法可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电针夹脊穴法和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头针治疗对急性脑梗塞S100B蛋白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针治疗对急性脑梗塞血清S10 0B蛋白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 8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头针组及对照组 ) ,利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 ,测定其血清中S10 0B蛋白含量治疗前后的变化 ,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 :头针治疗急性脑梗塞可降低血清S10 0B蛋白浓度 ,其疗效好于对照组 ,P <0 .0 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对不同年龄组Bell麻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位患者按年龄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组,再将各年龄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头针组,利用面神经运动功能量化评分及面神经功能分级的方法,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论:头针治疗可促进Bell麻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且可以减轻年龄因素,特别是幼年因素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证明头穴丛刺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3月龄健康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结合孤养法造模,给予模型组和针刺组14天随机不同应激刺激,之后对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选“百会”“神庭”及“四神聪”,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治疗14天.在实验前1天、实验的第14天、21天、28天对大鼠进行测量体重、open - field评分及糖水消耗试验.结果:造模后14天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造模后21天模型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针刺组大鼠仅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糖水消耗量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不明显(P>0.05);造模第28天模型组大鼠体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法制造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