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黄饮子治疗男性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心夷  刘涛 《陕西中医》1997,18(4):182-182
<正> 地黄饮子是刘河间《宣明论》方,传统认为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为治疗喑痱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常可扩大其用,笔者用之治疗常见男性疾病,颇多效验,兹举要如下。 1 阳痿 李某,男,27岁,1990年7月5日就诊。主诉:患者结婚2年,尚未生育。爱人妇检正常,婚后半年即出现阳痿,时举而不坚,时痿而不举,心中常觉悸动不安。男科检查:阴茎及睾丸大小正常。唯情怀抑郁,闷闷不乐,腰膝酸软,面色淡白,性欲低下,言语惊惕迟滞,舌质淡、苔薄白,  相似文献   
2.
<正> 胃脘痛又称胃痛,包括现代医学所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患者多因胃脘部疼痛加剧而就诊。笔者自1988年至1991年用柴胡桂枝汤加味为主的方法治疗胃脘痛100例,疗效显著,现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15至51岁,平均33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7年;消化性溃疡47例,慢性胃炎42例,胃下垂合并慢性胃炎11例。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方由柴胡50g,黄芩18g,半夏25g,党参18g,白芍18g,桂枝18g,生姜10g,大枣18g,炙甘草18g、元胡12g,乌贼  相似文献   
3.
戏答友人(二首)张心夷友人多嘲我只晓得临证君臣佐使,处方酸苦辛成,思想僵化,多思少得,跟不上社会潮流,个人亦有如是感,故戏为二首以赠答之。(一)事少计较无奢求,一钩金鲤非吾酬。漫翻医书心渐冷,慎寻脉理智多囚。鼓瑟难鸣叹胶柱,觅剑不得怨刻舟。悬壶春秋运...  相似文献   
4.
5.
小儿出生之后,家属即自购三黄汤(黄芩、黄连、大黄),或全引子(亦称小八样,为八味中药组成,各地用药品种不一,一般多为清热祛风之品,诸如钩藤、竹叶、薄荷、灯心、大黄之类),水煎给小儿服用,据说是为了预防小儿发生疾病,特别是可以防治惊风、疳积等证。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新生小儿,本健康之体,为什么无病服药?更何况服此苦寒之品,  相似文献   
6.
1 急性呕吐 徐某,女,25岁.1991年10月8日忽感胃口不适,恶心,呕吐带酸臭味食物,伴有头晕,暖气,腹满,舌质红,苔白腻,脉实有力.证属饮食不节,复感时邪,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致.治宜调气和胃、降逆止呕.急刮任脉从膻中穴向下至神阙,次刮督脉从大椎穴至长强,再刮内关、曲泽、委中、足三里,刮至皮色变紫为度,以调畅气机、通降胃气、降逆止呕.10分钟后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7.
大剂柴胡桂枝汤治疗急腹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报道应用大剂柴胡桂枝汤治疗不明原因的胃脘痛、胃溃疡、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 ,屡获奇效 ,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笔者临床亦经常选用此方治疗急腹症 ,特别是对急腹症急性疼痛发作的治疗 ,缓急止痛 ,疗效确切。今就仲景书中有关柴胡桂枝汤的方义与大剂柴胡桂枝汤的证治机理作一探析 ,以就正于同道。1 原文方证柴胡桂枝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条 ,一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的 1 46条 ,二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的附方《外台》柴胡桂枝汤。《伤寒论》1 46条云 :“伤寒六七日 ,发热 ,微…  相似文献   
8.
张心夷 《中医药学刊》2006,24(4):711-711
乳汁由气血所化生,气血来源于中焦脾胃,而乳汁的分泌,不仅依赖于中焦脾胃的化生,同时又必须依赖肝气的疏泄与调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肾气的蒸腾与气化,因此缺乳的病机主要有精气血津液的不足与乳汁运行受阻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乳汁的分泌与乳腺的发育,胎盘功能以及全身情况有密切关系,病因可直接影响丘脑下部,致使垂体前叶催乳素减少而引起缺乳。对缺乳的治疗。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多能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几种常见证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阐述了治未病与防邪陷两种治疗原则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指出治未病宜补,先补其未受邪之地,防患于未然;防邪陷忌攻,临证不得盲目强攻病邪,否则反而导致邪气内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