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骨体修复四肢低毒力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本组四肢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38例,取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18例采用病灶清除加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植入(A组),20例采用病灶清除加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植入(B组),术后3,6,12,18个月时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CRP)监测炎性反应,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部分患者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结果 A组术后平均6个月时5例出现感染,经细菌学培养阳性且与术前相同,(14.0±0.5)个月时,10例组织学显示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其中4例病损区为炎性纤维肉芽组织充填且有少许死骨形成及细菌学检查阳性;B组术后无感染出现,16例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组织,原病变区成熟骨结构形成,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其余7例外固定架(A组3例,B组4例)(12.2±0.3)个月时骨性连接、结构稳定取出,未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术后各时相点无论是血常规量化总分还是超敏CRP量化总分以及X线量化评分对比,B组明显大于A组(P<0.05). 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是目前I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切实可行的较好方法,在抗感染的同时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显著提高成骨的质和量.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历经5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目前已成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学科[1],其五年制本科教育目前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主流层次,临床基础技能培养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西医临床医学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验诊断学检查指标在现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中的应用,探索实验诊断学对于中医学的价值。方法:参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现行《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提取分析其中的实验诊断学内容。结果:诊断依据标准中,9个中医学科均涉及实验诊断学内容,397个中医病种有144个涉及,其中以中医内科最多(85.5%),以中医骨伤科最少(5.3%);实验项目以血液细胞分析最多,其次是细菌培养和血沉等;疗效评定标准中,中医内科病种涉及实验诊断学比率最高(70.9%),且仍以血液细胞分析最多;但在证侯分类标准中,实验诊断学内容较少。结论:实验诊断学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其对中医辨病及疗效评定有重要价值,并趋成熟,但对于辨证应用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心电图教学,对比教学效果.方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最后进行心电图诊断考核及问卷调查,对比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教学效果良好,优于对照组.结论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心电图教学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外周血Th1、Th17细胞表达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收治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脊柱炎组),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7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血清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IL-17、IL-23、IL-6水平;分析影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脊柱炎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h17细胞比例及术前血清IL-17、IL-6、IL-23水平均升高(t/P=5.711/0.000、45.567/0.000、58.709/0.000、17.221/0.000),外周血单核细胞Th1细胞比例及血清IL-2、IFN-γ水平降低(t/P=34.024/0.000、8.991/0.000、5.948/0.000);与未复发亚组比较,复发亚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h17细胞比例及术后血清IL-17、IL-6、IL-23水平升高(t/P=5.509/0.000、37.286/0.000、46.074/0.000、18.982/0.000),外周血单核细胞Th1细胞比例及血清IL-2、IFN-γ水平降低(t/P=15.960/0.000、3.450/0.001、2.712/0.000)。术后Th1、Th17细胞百分比及IL-17、IL-6、IL-23、IL-2、IFN-γ均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2.375(1.657~3.405)、2.454(1.737~3.472)、2.273(1.661~3.109)、2.219(1.619~3.043)、2.278(1.684~3.082)、2.261(1.546~3.308)、2.337(1.624~3.364)]。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复发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升高、Th1细胞比例降低,Th1、Th17细胞表达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术后恢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横连对椎弓根钉松动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在30具新鲜羊腰椎脊柱标本L1椎体上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采用抽签法分为3组(n均=10)。跨伤椎用4根椎弓根钉固定,采用不同数目的横连(A组不放置横连、B组置入1个横连、C组置入2个横连)固定标本后,在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HY-1000NM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上以频率为1.5 Hz的载荷对标本进行10 000次疲劳试验。测量并比较疲劳试验后各组标本轴向压缩刚度,螺钉拔出力,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及右轴向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ROM)。结果 3组在轴向压缩刚度以及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ROM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疲劳试验后,A组和B组轴向拔出力均显著小于C组[(129.56±29.63)N比(294.67±23.25)N,P=0.000;(254.02±36.29)比(294.67±23.25)N,P=0.006]。A组左轴向旋转的活动度最大(13.35°±1.06°),其次为B组(12.23°±1.06°),C组活动度最小(11.04°±0.74°)(F=13.44,P=0.000;B组与A组比较,P=0.000,与C组比较,P=0.001;C组与A组比较,P=0.000);A组右轴向旋转的活动度最大(13.56°±1.15°),其次为B组(12.39°±1.01°),C组活动度最小(10.81°±0.51°)(F=21.91,P=0.000;B组与A组比较,P=0.002,与C组比较,P=0.001;C组与A组比较,P=0.000)。结论 横连可增强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和脊柱的轴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白细胞介素(IL)-23/辅助性T细胞17(Th17)炎症轴探讨豨莶草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豨莶草组、豨莶草+IL-23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作为阴性对照组。观察大鼠形态并称量体质量,运用水容积法测定大鼠足趾肿胀度、5级评分法测关节炎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HE)检测滑膜组织形态学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Th17细胞百分比。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Th17细胞百分比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豨莶草组大鼠体质量升高,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Th17细胞百分比均降低(P<0.05);与豨莶草组相比,豨莶草+IL-23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腹主动脉血和滑膜组织中IL-23、IL-17、IL-6、IL-22、IL-21含量及mRNA水平、Th17细胞百分比均升高(P<0.05)。结论 豨莶草可通过抑制IL-23/Th17炎症轴从而降低炎症水平,实现对CIA大鼠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阴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1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3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术后低毒性骨感染10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部位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结果 19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3、6、10、12、18个月随访,其中经X线检查6个月实现植入组织工程骨完全吸收替代3例,10个月完全吸收替代6例,12个月完全吸收替代9例,18个月完全吸收替代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感染和骨吸收情况,均实现骨缺损区域的骨再生和骨塑形.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致病原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18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活动度、MEPI等级、创伤性病因与非创伤性病因、创伤性与非创伤性病因发生异位骨化的概率,以及影响患者发生异位骨化的因素。结果患者治疗前肘关节活动度[(38.27±19.15)°]明显低于治疗后[(117.98±16.24)°],治疗前MEPI优良[53(24.31%)]明显低于治疗后[206(9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功能发生障碍的创伤性病因[198(90.83%)]明显高于非创伤性病因[20(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病因患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异位骨化[131(66.16%)]与非创伤性患者[12(6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动时间大于3周的患者发生异位骨化[87(60.84%)]明显大于制动时间小于3周的患者[56(39.16%)],有烧伤或颅脑外伤的患者发生异位骨化[8(100.00%)]明显大于无烧伤或颅脑外伤患者[135(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方式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肘关节功能障碍的致病原因分为5类创伤性因素及3类非创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