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近年来从脾论治小儿久咳 6 0例 ,收效良好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内慢性咳嗽的诊断依据。症见小儿久咳不愈 ,时轻时重 ,晨起、睡前为多 ,或咳无定时 ,痰少难咯或无痰 ,运动、天气变化易加重。1.2 临床资料所治 6 0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人 ,皆间断使用抗菌素或 /和中药等治疗。其中男 32例 ,女 2 8例 ;2~ 3岁 12例 ,4~ 7岁 2 9例 ,8~ 13岁 19例 ;咳嗽 1月以上者 31例 ,2~ 3月以上者 15例 ,3月以上者 14例 ;肺部听诊 :两肺呼吸音正常或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除湿1号洗剂外用治疗婴儿渗出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以3%硼酸溶液、尤卓尔软膏西药外用治疗为对照组,除湿1号洗剂外用治疗为治疗组。治疗观察92例婴儿渗出型湿疹患者。结果:治疗组的痊愈显效率为89.13%,与对照组的65.22%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后随访2周,治疗组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除湿1号洗剂外用治疗婴儿渗出型湿疹效果良好,且复发率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邱静宇教授擅长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小儿癫痫有独到的见解。提出小儿癫痫病位在脑,与肝、脾、肾有关;病机关键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之阴不足,脾气亏虚;标实为风邪夹有形之痰邪,上蒙脑窍。邱教授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认为小儿用药宜平和,勿用攻伐有毒之品,并提出发作期涤痰息风开窍、休止期健脾柔肝益肾的基础治法。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4.
清热祛湿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掌、足跖和口腔粘膜发生水疱的病毒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国内外均有散发或流行.2002~2004年,笔者应用自拟清热祛湿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风药是指在临床上用于祛风或治疗风病的药物,主要包括祛风药(或解表药)或熄风药。风药具有疏散表邪得功效,但风药不等同于解表药;风药具有升发脾阳及胜湿之效。本文阐释风药在儿科厌食、泄泻、口疮中的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黄芩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SHR大鼠自发性活动、冲动、学习记忆等行为学影响及对前额叶皮质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50只4周龄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哌醋甲酯组(2 mg/kg)、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另设WKY幼鼠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在大鼠夜周期连续灌胃4周。采用开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自发性行为、冲动行为及学习记忆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前额叶皮质中AC、c AMP、PKA含量。结果黄芩素高、中剂量组可以减少SHR大鼠在开场实验中的总运动距离(P0.05),而黄芩素3个剂量组均能减少大鼠直立次数(P0.05)。黄芩素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大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次数(P0.05),而黄芩素3个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少大鼠在开臂停留时间(P0.05);黄芩素中剂量组可明显增高SHR大鼠在新物体识别实验测试期对新物体的偏好指数(P0.05)。黄芩素3个剂量组均可明显增加SHR大鼠前额叶皮质中AC及c AMP含量(P0.05),而黄芩素中、高剂量组又可显著增加大鼠前额叶皮质中PKA含量(P0.05)。结论黄芩素可以减少ADHD模型大鼠的自发性活动及冲动行为,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前额叶皮质中AC、c AMP、PK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阴静阳躁”理论观察熟地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模型幼龄自发性高血压病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能量代谢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将30只3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MPH)组、熟地黄组,同周龄京都(Wistar-Kyoto,WKY)雄性大鼠为正常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予同体积0.9%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溶液灌胃,MPH组、熟地黄组分别予MPH(2 mg·kg^(-1))、熟地黄(2.4 g·kg^(-1))灌胃,每日2次。给药前、给药第4周时分别采用开场实验评估大鼠自发性行为。给药4周后,分离PFC制备线粒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PFC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水平,计算能荷(energy charge,EC)值;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相关参数:Ⅲ态呼吸(state 3 respiration,ST3)、Ⅳ态呼吸(state 4 respiration,ST4)与呼吸控制指数(respiratory control rate,RCR);化学比色法测定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程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PFC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GLUT)1和GLUT3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熟地黄可以显著降低SHR大鼠在开场实验中的总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及中心区域运动距离(P<0.05或P<0.01),升高大鼠脑组织ATP及EC水平、降低AMP水平(P<0.05),升高ST3耗氧率、RCR(P<0.05),明显升高SDH、COX、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P<0.05或P<0.01),抑制mPTP开放,提高GLUT1及GLUT3蛋白表达水平(P<0.05)。推测熟地黄可能通过改善ADHD模型大鼠PFC存在的能量代谢障碍而抑制其多动、冲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提高Na^(+)-K^(+)-ATP酶、Ca^(2+)-Mg^(2+)-ATP酶及线粒体呼吸酶活性,抑制mPTP开放,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有关,初步揭示了ADHD“阴静阳躁”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UPLC/LTQ-Orbitrap-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桔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作用靶点及潜在的作用机制,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为深入揭示桔梗治疗NAFLD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UPLC/LTQ-Orbitrap-MS技术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桔梗的活性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桔梗的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同时通过OMIM、Disgenet、TTD等数据库获取NAFLD靶点;将疾病相关靶点映射到化合物潜在靶点中,获取公共靶点,并将信息导入Cytoscape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分别制作网络图和PPI图,同时进行拓扑学分析;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进行关键靶基因GO与KEGG功能富集分析。构建NAFLD小鼠模型,通过病理染色切片,qPCR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富集分析结果。  结果  结合质谱分析与数据库筛选结果,共获得桔梗活性成分13个,药物靶点278个,疾病靶点1 536个,共同靶点83个,涉及PI3K-AKT、胰岛素抵抗、TNF-α、IL-17、JAK-STAT、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实验验证显示关键靶基因存在差异性表达。  结论  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桔梗治疗NAFLD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轴轮"理论出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从根本上阐述了人体的气机运行规律,可有效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儿童睡眠障碍病机责之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常。笔者通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探讨"轴轮"理论在儿童睡眠障碍中的原理,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三阴交""百会"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前额叶皮质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防治ADHD的作用机制。方法 4周龄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同周龄WKY大鼠设为正常组,每组10只,针刺组针刺大鼠"三阴交""百会",留针15 min;西药组大鼠每日予利他林2 mg/kg灌胃,在大鼠夜周期连续干预4周。采用开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自发性行为、冲动行为及学习记忆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前额叶皮质中DA、NE、5-HT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项行为学参数均明显升高(P0.05),前额叶皮质中DA、NE及5-H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开场实验总运动距离、理毛次数及直立次数,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减少(P0.05),新物体识别实验对新物体偏好指数明显增高(P0.05),前额叶皮质中NE、5-HT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百会""三阴交"可减少ADHD模型大鼠自发性活动及冲动行为,增强其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前额叶皮质中NE、5-HT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