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以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骨质增生为主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以慢性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伴有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1].年龄和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病因素.有报道骨性关节炎在55~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达40%[2].戴七一等[3]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通过问诊、查体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发病时间、诱发因素及加重原因的途径.调查资料统计反映,患膝骨性关节炎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女男之比约为3.5:1.说明膝骨性关节炎因性激素内环境的不同,而发病率因性别有所差异.血脂异常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密切.建立OA动物模型是寻找有效治疗措施的重要途径.动物自发模型适合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及防治骨关节炎的研究;而非手术方法诱发动物模型主要用于软骨病变用药物研究;通过手术方法人工诱发的动物模型可能会引起关节其他损伤[4].因此,实验时应根据具体研究作出选择.现就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廖荣臻 《中医药通报》2010,9(1):36-37, 62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将90例TKA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行TKA治疗,术后均进行抗凝干预。中药组于术后第1天给予益气活血通脉方口服治疗,利伐沙班组则给予利伐沙班口服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及术后24 h引流量、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情况,评价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范围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7、14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14 d后,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5.55%(7/45)和20.00%(9/45),以中药组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组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中药组术后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67%(3/45)和4.44%(2/45),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的22.22%(10/45)和20.00%(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4 d,2组患者的运动范围均有所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组术后14 d与利伐沙班组比较,运动范围明显提高,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2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和14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各观察时点,中药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早期口服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DVT发生的临床效果与利伐沙班相当,可明显减少患者双下肢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运动范围,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痛感,更利于促进患者TKA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祛瘀通脉汤对DVT家兔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用30只健康大白兔,参照高峰[1]等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的方法建立动物左后肢体股静脉血栓模型。在造模前一天,取家兔空腹静脉血,并随机选取10份,作为D组(正常对照组)造模后,将30只白兔随机分为A组(祛瘀通脉汤干预组)、B组(血塞通溶液干预组)、C组(蒸馏水对照组),共3组。药物干预后,观察各组血液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结果:家兔左肢DVT模型成功率100%,试验白兔30只,死亡3只,纳入统计共27只。造模前一天D组各项血液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指标均在兔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内;造模后第二天A、B、C三个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与D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7天、14天,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通脉汤在改善创伤后血液高凝状态及降低血液黏度方面与血塞通溶液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祛瘀通脉汤对家兔深静脉血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家兔股静脉制备深静脉血栓模型,分为A组祛瘀通脉汤组、B组血塞通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正常对照组,于造模后第2天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4d。检测造模后第2、7、14天各组PAI-1水平,光镜下观察各组血管阻塞程度。结果:造模后第2天A、B、C 3组PAI-1水平较D组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7、14天,A、B组PAI-1均数均较C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均有血栓形成,但A、B组2级以上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结论:祛瘀通脉汤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抑制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性颈椎病,是各类型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上最为常见,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近年来该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20~25岁颈椎便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尤其以椎间盘变性出现最早。因此,有效及时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解除病痛和预防各型颈椎病的双重意义。一般资料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颈型颈椎病的40例患者按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的骨科术后并发症。CoMel报道骨科手术后在没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DVT的发生率达40%-60%。近年来,随着骨科内固定术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骨科术后发生DVT的病例逐渐增多。DVT并发症急性期有肺栓塞等,可导致DVT患者截肢,同时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期可导致患者患肢处于失去功能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骨汤联合阿仑膦酸钠维D3 片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 60 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阿仑膦酸钠维D3 片口服治疗,观 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骨汤治疗,均治疗3 个月。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视 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水平变化情况及评价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患 者的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的血清Ⅰ型胶原 降解产物、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中医证候积分及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观察组的临床 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骨汤联合阿仑膦酸钠维D3 片可有效地改善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 膝酸软、下肢痿弱、步行距离短、目眩及腰背疼痛等临床症状,降低骨折风险,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空白组SD大鼠喂以12 w的普通饲料,模型组、电针组SD大鼠喂以12 w的D12492高脂饲料。电针组针刺双侧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及肾俞,1次/d,20 min/次,持续4 w。模型组及空白组不给予电针处理。治疗结束后,禁食12 h,检测葡萄糖输注率(GIR),眼眶静脉窦采血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指标含量,使用Western印迹分析血管内皮中核因子(NF)-κB p65表达水平,并于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FPG、FINS、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GIR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FPG、FINS、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GIR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的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血管内皮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及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中大鼠的内皮细胞与壁间隙稍增宽,部分线粒体形态改变,嵴部局部消失。结论电针可通过改善炎症反应而发挥防治IR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