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总结了近5年来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从辨证论治研究、专法专方研究、中医综合治疗、其他疗法研究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临床所用的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及相关治疗机理。强调中医药在本病非手术疗法中的重要性。系统分析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足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4.
颈伸肌群对颈椎间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颈椎周围肌群是维系颈椎关节稳定和功能的动力系统,其性能改变对颈椎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拟观察新鲜颈椎标本椎问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探讨颈周肌群在颈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材料:实验于2005-03107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5具新鲜尸体颈椎结构标本由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提供.②实验方法:将C3~4、C4~5、C5~6、C6~7的颈椎间盘前缘和关节突关节C3~4、C4~5、C5~6、C6~7等处同时埋置8个微型压力传感器,并应用模拟颈伸肌正常生理段性能的弹簧.③实验评估:观察颈椎结构包括颈伸肌等在颈椎活动时的压力变化情况.结果:随前屈角度的增加,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和颈伸肌的拉力明显增加.而随后伸角度的增加,小关节内的压力明显增加.加载模拟伸肌后,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减低.结论:颈伸肌群分担了一部分颈椎载荷,屈颈几率和强度的增加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 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 (°)/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 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颈部肌群与颈椎病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但病因、病理机制未明。颈椎病大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临床缺乏客观量化的疗效评价标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颈椎病人颈部周围肌群生物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以及推拿手法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手法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骶髂关节的紊乱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约占整个下腰痛的10%~27%。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证据。本文对1997—2007年的MEDLINE数据库,Cochrane Reviews进行检索,回顾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骶髂关节所致下腰痛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骶髂关节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骶髂关节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推拿改善下颈椎失稳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椎失稳症又称颈椎不稳症,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其解剖位置超出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综合征。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病因较多,如先天畸形、创伤、退变、炎症、肿瘤及手术等,其中,由于退变所致的下颈椎失稳在临床中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美式整脊联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单纯采用传统手法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美式整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科门诊收治的64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传统手法联合美式整脊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1周3次、每次20 min的治疗,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和VA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2%(P0.05);治疗组治愈率43.7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显著性学差异(P0.05)。经过12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两组均未发生卒中或其他与手法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美式整脊联合传统手法较单纯使用传统推拿手法能更有效地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突出、骨关节炎与其邻近软组织病变波及周围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临床症状除头昏头痛、颈痛肢麻外,常可引起失眠,甚至为顽固性失眠,称为颈性失眠。颈性失眠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据流行病学显示40~60岁为颈椎病的高发年龄,而70岁以后患病率则高达90%。在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