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IL 8)、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与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6 0例肝功能减退的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清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IL 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采用口服氧化苦参碱治疗 3个月后肝功能减退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IL 10水平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3个月后肝功能恢复组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IL 10水平则显著升高。结论 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纤维化患者预后有关 ,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氧化苦参碱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折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都采用AO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包括创造舒适环境、心理舒适干预、心理干预与并发症护理。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0.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在术后1天与术后7天的腕部的伸、屈、桡偏等活动范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护理知识掌握率为97.5%,对照组为81.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积极护理干预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应用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也有利于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追踪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预后和转归。方法对63例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组)和30例非高胆红素血症(非高胆组)的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进行血尿素氮、肌酐和血β2-微球蛋白测定,并对高胆组新生儿出生后第7、10、14、21天进行血B:.微球蛋白测定。结果出生后第3天高胆组血β2-微球蛋白(4.43±0.8)mg·L^-1高于非高胆组(1.50±0.26)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度高胆组(4.54±0.22)mg·L^-1。高于轻度高胆组(3.49±0.29)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高胆组(5.34±0.16)mg·L^-1。高于中度高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高胆组血β2-微球蛋白浓度分别在出生后第10、14、21天降至正常范围。高胆组血胆红素水平与血β2-微球蛋白浓度经线性相关分析呈高度直线正相关(r=0.96,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血β2-微球蛋白明显增高,存在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并随着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而加剧,高胆程度越重其恢复越慢,但高胆所至的肾功能损害是暂时性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 pylori感染及根除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IL-18水平的影响,同时检测抗H pylori治疗前后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60例上消化道患者分两组,慢性糜烂性胃炎组(实验组)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20例.实验组H pylori阳性者予口服洛赛克20 mg和克拉霉素500 mg及阿莫西林1000 mg,1 wk后症状缓解者,开始口服洛赛克20 mg/d至4 wk实验结束,对照组仅口服洛赛克抗H pylori治疗,1 mo后复查~(13)C呼气实验和胃镜.H pylori免疫印迹法进行蛋白抗体分型,同时ELISA法检测H pylori-IgG,IL-18水平.结果:治疗前H pylori阳性者实验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267.18±148.23 ng/L vs 119.31±45.34 ng/L:P<0.05).抗H pylori治疗后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IL-18,抗体水平均有明显下降(267.18±148.23 ng/L vs 93.82±22.15 ng/L;31.36±23.26 kU/L vs 21.00±9.47 kU/L;P<0.05).H pylori感染类型及糜烂的严重程度与IL-18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抗H pylori治疗后IL-18水平的下降在慢性糜烂性胃炎糜烂的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Ad-p27mt转染重组腺病毒治疗裸鼠内人胃癌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d-p27mt转染重组腺病毒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Ad-p27mt转染重组腺病毒导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内;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染色体亚二倍体峰值,了解Ad-p27mt对人胃癌组织凋亡的作用;TUNEL法检测DNA片断,在Ad-p27mt组和Ad-LacZ组中分析细胞的凋亡.结果:Ad-p27mt成功转入人胃癌细胞SGC-7901内,转化率达100%.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感染后18h出现G1-S相前出现凋亡染色体亚二倍体峰值,并且DNA电泳出现凋亡特征性的条带;TUNEL法检测Ad-p27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是92.3%±3.76%和2.01%±0.15%,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转染的人p27突变基因能诱导裸鼠体内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且缺乏有效治愈手段.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干预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另三组以噁唑酮诱导实验性结肠炎,随后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溶液(模型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苷组)或予柳氮磺砒啶(SASP)灌胃(SASP组)7 d.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蛋白质印记法检测结肠黏膜NF-κB、STAT3活化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MP0活性以及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中活化NF-κB p65、STAT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甘草酸苷组和SASP组则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甘草酸苷组与SASP组间仅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炎症活动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护士应用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由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护理,以达到预期目标。对2组孕产妇从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显著降低,而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所自1982年起将新生儿卡介苗初种工作规划管理纳入基础免疫工作内容。本所卡介苗组通过三级防治网发挥基层兼职防痨医生和地段医护人员进行走访补种,并加强宣教和技术培训,严格要求行政规划实施和技术措施。如接种常规,冷链避光等科学管理,建立经常监测考核制度,提高接种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几年来已获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10.
杨明  孙群 《现代医学》2011,39(3):275-278
目的:比较间断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高危早产儿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危早产儿随机分为间断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两组,每组各30例,分析不同输注方式对高危早产儿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持续性输注组总体血糖水平低于间断性输注组[(5.73±0.59)mmol.L-1vs(7.27±0.89)mmol.L-1,P<0.001],持续性输注组高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性输注组[16.67%(5/30)vs100%(30/30),P<0.001]。结论:持续性输注组平均血糖水平和高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间断性输注组,持续性营养输注有利于早产儿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