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名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1ymphogranuloma,ELG)[1],由于该病发病率低,属少见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科2014年2月收治1例木村病患者,入院后行放射治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因木村病术后放疗后十年,左耳后、右颊部肿块进行性增大半年,于2014年2月12日人院.患者十年前右面颊部、右上臂内侧出现肿块,进行性增大,在外院行肿块切除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木村病,术后行放射治疗,具体计划不详,放疗后肿块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应用三维适形放疗的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患者经三维适形放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6例(15%),部分缓解(PR)19例(47.5),稳定(SD)13例(32.5%),进展(PD)2例(5.0%),总有效率(CR+PR)为62.5%。随访显示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5%(27/40)、45.0%(18/40)、27.5%(11/40)。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靶区剂量增高,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近期的放疗不良反应小,能为大多数患者所耐受。  相似文献   
4.
孙小兵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0):743-74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乳酸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入院治疗0,6,12,24h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按预后将患者分成未愈组和对照组;比较未愈组和对照组血乳酸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未愈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治疗0,6,12,24h动脉血乳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连续监测可用于评估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可控性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5~1 6.0岁,平均9.6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合并<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10例16侧.18例均采用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10例16侧同时行输尿管抗反流术,6例女童行膀胱颈悬吊,7例男童行膀胱颈紧缩,1例男童行尿道关闭.术后行间歇导尿,平均随访2.3年(6个月~4年).结果 18例患儿中尿失禁消失17例(94%),好转1例;膀胱容量由术前(1 56±85)ml增至术后(420±58)ml(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术前(78±1 6)cm H 2O(1 cm H2O=0.098 kPa)降至(20±11)cm H2O(P<0.01).导尿间隔时间平均5 h,2例需服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手术前后肠道功能无明显变化,无电解质紊乱及尿路结石.术后出现尿路感染症状2例、皮肤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黏膜外翻1例,无尿液外溢.结论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可有效改善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适形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患者的急性放射性损伤情况,为适形放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放疗,随机挑选3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放疗。对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及急性放射性损伤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放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化疗进程。适形放疗组患者有2例发生Ⅰ级食管放射损伤,1例发生Ⅱ级食管放射损伤,1例发生Ⅲ级食管放射损伤,1例发生肺部放射损伤,未有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有4例患者发生放射性气管炎,适形放疗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率较低,但两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放疗的损伤,更有利于患者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前后尿流动力学评价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脊髓拴系系松解术后临床疗效与尿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20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行拴系松解术,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1例症状改善,术后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充盈末尿道闭合压增加,逼尿肌压降低,残余尿减少,6例无改善,3例加重,结论:拴系松解术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手术前后尿充动力学检查是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生物反馈辅助盆底肌训练治疗儿童精神性尿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儿童精神性尿频为白天尿频、夜间排尿正常,无泌尿系畸形和感染及神经系统异常的病症,常持续数月后自愈。但长期尿频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应采取积极治疗。2004年9月至2005年4月,我们通过生物反馈辅助盆底肌训练治疗精神性尿频患儿15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间断缺血组,持续缺血组。通过夹闭肝蒂进行动物模型复制,各组至实验时限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并进行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肝线粒体立体定量学分析。结果表明,持续缺血组比间断缺血组肝MDA.ALT升高,肝细胞病理改变明显。提示间断缺血可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