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选择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作为干预组(管理方式: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照组[管理方式: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等基本信息;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在干预前后测量生存质量。采用SAS 9.4软件进行双重差分法以及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基线时共纳入2 467名研究对象,终末时共1 924人接受了为期2年完整的随访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生理健康维度(PCS)、心理健康维度(MCS)评分变化净差值分别为13.6分、29.8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P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医保类型、基线PCS得分以及所在地区,影响患者M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医保类型、基线MCS得分、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所在地区。结论 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南京地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关系。方法研究共纳入113例无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对照组)和149例AD病人(病例组)。采集全血进行生化检查,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检测ACE I/D基因型及频率。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测,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基因型分布及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 2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卒中史、吸烟史、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CE I/D多态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例组ACE II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DD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神经心理学量表得分情况均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低、无吸烟史、高糖化血红蛋白、ACE II型纯合子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地区老年AD病人ACE基因的多态性与无认知障碍人群分布存在差异,该多态性可能对AD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对去卵巢大鼠模型肠黏膜钙结合蛋白-D9k(CaBP-D9K)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3月龄SD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3个月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组、药物组。干预治疗12星期后,测定腰椎及股骨骨密度(BMD),然后处死大鼠,提取小肠黏膜,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aBP-D9K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经电针组和药物组干预治疗12星期后,其大鼠骨密度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小肠黏膜CaBP-D9K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但电针组上调CaBP-D9K mRNA的水平不及药物组。结论 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机制之一可能与上调小肠黏膜CaBP-D9K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从而增强肠钙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老年公寓内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的糖尿病管理,实现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的监测及达标。方法对象来自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入住江苏省老年公寓的糖尿病患者共70例,运用糖尿病分阶段管理模式随访,按计划周期性对老年公寓内患者进行访视管理,分析基线;随访管理半年及一年的血糖、血脂、血压监测结果,并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使用SPSS数据软件进行数据描述。定性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定量资料用X±S表示和t检验。结果该研究人群的年龄平均为84.37±4.33岁,病程平均为15.87±7.60年。合并3种以上慢病的患者占本群体的83%,独居老人占本群体的39%。糖化血红蛋白值在管理后半年、一年分别与随访管理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一年后糖化血红蛋白分区段比率显示8%以上的比例由21.17%降至14.35%。LDL-C值在管理后一年与随访管理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分阶段管理具备的长期专业照护效能可以有效满足公寓内糖尿病患者的需要,使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红蛋白和血脂值在一年内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巫海娣  崔焱  胡艳  王洁  娄青林  莫永珍 《护理研究》2013,27(22):2344-2347
[目的]探讨动机访谈技术对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笔注射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防治中心住院的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系统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教育,研究组在教育的基础上使用动机性访谈技术进行干预。通过在干预前(基线)、1个月、3个月时使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评价的方式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的胰岛素注射知识、技能及自我效能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除胰岛素注射知识外胰岛素注射技能及自我效能评价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胰岛素注射技能及自我效能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现有教育模式相比,动机性访谈技术更能提高使用胰岛素笔病人的注射技能,并对认知行为转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ASP)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T2DM患者55例按是否服用阿司匹林(ASP)分为DM不服用ASP(DMwithoutASP)组24例和DM服用ASP组(DMwithASP)31例,设对照组33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DM-ASP组较对照组的sCD40L水平升高(2.14±0.74VS1.89±1.07,P〉0.05),DM+ASP组CD40L较DM组下降(1.19±0.76,P〈0.01),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DM患者血清sCD40L升高;服用ASP可降低DM患者sCD40L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中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HDL-C)、血尿酸、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及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较B组差异明显。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95%可信区间1~1.105)和4.682(95%可信区间2.302~9.524),而HDL-C则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属保护性因素。结论: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反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血瘀证组73例.非血瘀证组24例.比较2组血流变、血小板聚集、凝血四项的血浆水平,同时对测定人群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血瘀证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血瘀证组PT、APTT、TT平均值高于非血瘀证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血瘀证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同时反映血瘀证与凝血四项升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他汀类药物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纳入400例≥65岁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亚临床甲减45例,甲状腺功能(甲功)正常组共355例。筛查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观察2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不同甲功状态对糖尿病视网膜发病的影响,同时观察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结果亚临床甲减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相较于甲功正常组显著下降,但在排除他汀的影响后,上述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他汀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独立保护作用。结论亚临床甲减与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无明确相关,他汀类药物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HbA1c在筛查和诊断T2DM中的有效性。方法对497例(男361例,女136例)体检FPG≥5.6mmol/L者行OGTT并测定HbA1c、血脂、尿酸、血压等代谢指标。结果(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进行统计分析,与OGTT诊断DM的相关HbA1c最佳切点为6.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另U是79.60%和82.20%,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95%CI0.831-0.916),HbA1c为6.5%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62.70%和93.50%。(2)按2010年ADA的DM诊断标准,分别按HbA1c≥6.5%或OGTT标准诊断DM,无论是否去除两组重叠部分,以HbA1c≥6.5%标准诊断的DM组的HbA1c水平显著高于以OGTT标准诊断的DM组,而FPG、2hPG均显著低于以OGTT标准诊断的DM组,其余代谢指标如血压、血脂、尿酸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HbA1c≥6.3%时应进一步行OGTT以明确有无DM,而HbA1c≥6.5%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用于诊断DM,与ADA的推荐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