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应答组55例、部分应答组71例、无应答组24例基线,治疗12周、24周、52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正常对照组CD3+、CD4+、CD8+T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均降低(P<0.05)。治疗前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的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比夫定治疗后,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在完全应答组及部分应答组均较无应答组升高(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自服用替比夫定12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分应答组内CD3+、CD4+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从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应答组治疗各时间点与基线相比较,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替比夫定治疗后可抑制其HBV复制,替比夫定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 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对肝脏病变和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我院340例乙型肝炎患者TTVDNA进行检测,并同期检测乙型肝炎相关病毒学指标和HBVDNA载量。结果:49例患者TTVDNA呈阳性,分别为急性肝炎3例、慢性肝炎29例、重型肝炎5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TTV重叠感染组和单纯HBV感染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HBV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TV可在急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等患者中检出,并加重其肝脏的病变,但不能影响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诊断、预后判定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CELL DYN370 0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对 2 0 0例SARS患者及 2 0 0例其他发热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并对 10 0例SARS患者 (包括 11例死亡病例 )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89.5 %SARS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明显 (P <0 .0 0 1) ,且随着病情的好转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病情无好转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降低。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对SAR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或/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方法 对260例HIV感染者的HBV或/和HCV合并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HIV单独感染者、HIV/HBV合并感染者、HIV/HCV合并感染者及HIV/HBV/HCV合并感染者的CD4+T细胞数、CD4+/CD8+细胞比值及HIV-RNA载量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260例HIV感染者中,60例为HIV/HCV合并感染(23.1%),29例为HIV/HBV合并感染(11.2%),8例为HIV /HBV/HCV合并感染(3.1%);男性的HIV/HCV合并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 (P<0.01); HIV-1/HBV和HIV-1/HCV合并感染者的CD4+/CD8+ 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HIV单独感染者(P<0.05);HIV-1/HCV合并感染者的CD4+细胞数显著低于HIV单独感染者(P<0.05);三组合并感染者的HIV-RNA载量与HIV单独感染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HIV/HCV合并感染率显著高于HIV/HBV合并感染率;HIV感染者合并HBV、HCV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HIV/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损伤,以HIV/HCV合并感染尤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中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 RNA(定量PCR法).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完全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而无效者改变不明显.结论 IL-18和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早期检测IL-18和IL-10的水平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IV/AIDS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检测105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27(sCD27)水平,CD28+CD8+、CD28+CD4+、HLA-DRCD8+和CD38+CD8+比例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在正常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和ELISA方法检测和分析T细胞活化指标(CD2+CD8+、CD28+CD4+、CD38+CD8+、HLA-DRCD8+、sCD27)与疾病分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的sCD27水平和HLA-DRCD8+和CD38+CD8+比例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sCD27在AIDS C3期患者中明显升高,与B3期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D28+CD4+、CD28+CD8+、HLA-DRCD8+和CD38+CD8+比例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超过200/ul的患者中显著升高(P<0.05).结论 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与AIDS病情进展密切相关,HIV/AIDS的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超过200/μl患者的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高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μl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64例健康者,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最显著,急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与HBV DN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主要见于慢性病毒感染状态,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肝细胞癌(HCC)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例HBV DNA阳性的HCC和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结果 在65例肝细胞癌患者中,B型16例(24.62%),C型49例(75.38%);在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42例(58.33%),C型30例(41.67%),肝细胞癌患者C型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B型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型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型感染者中男性14例,女性2例,C型中男性43例,女性6例(x^2=7.27,P〉0.01)。结论 HBVC基因型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合并慢性HBV感染对急性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和临床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同时检测了310例登革病毒1型感染患者血清中IFNα、IFNβ、IFNγ、IL-10和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其中8%(25/310)合并感染了HBV,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取自41名健康者和47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 在急性登革病毒感染期间,IFNα分泌水平显著高于IFNβ,分别为(95.1±279.3) pg/mL和(2.8土16.2)pg/mL,但在合并HBV感染的患者中IFNα的分泌明显减少,为(86.5±358.1) pg/mL;分别在发热第2天、第3~4天和第6天,IFNα、IFNβ及IL-10的中位数达到峰值.在单纯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者中,IFNα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和血清ALT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r=-0.2327,-0.2122,均P<0.01).结论 合并慢性HBV感染可以改变急性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IFNα的分泌可能与出血倾向相关,但对肝脏的炎性损伤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