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情况.方法 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用墨汁灌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实验组(EPCs+BMSCs+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DBM)的骨组织血管化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后2周骨缺损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量开始升高,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12周后开始下降.实验绀的新生血管数量和局部血流量在术后2、4、8周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血管排列更整齐.结论 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早期血管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总结汶川大地震中送达本校两所医院273例伤员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护理.方法 统计本校两所医院所收治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结果 收治前3位损伤依次为骨折(72.2%),胸腹部伤(27.5%),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6.9%).发生并发症者55例(20.1%).所有伤员经过积极的治疗,严密观察及处理并发症,无1例死亡;无1例截肢.结论 严密观察与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是提高地震伤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伤残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4年5月有6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前路减压、结构性植骨及钛板固定治疗。本组男45例,女23例,年龄14~61岁,平均36.7岁。骨折节段:T11 1例、T12 20例、L1 33例、L2 12例,为L1.2 1例和L2.3 1例。神经功能情况:完全性截瘫10例,不全性截瘫58例。固定器材:Z-PLATE钛板43例,PROFILE钛板19例,ALPS钛板6例。植骨材料:自体髂骨块45例和充填自体碎骨的钛网23例。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角)的纠正、减压范围、骨块或钛网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65例随访8~48个月(3例失访),平均15.6个月。61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提高了1.25级,ASIA评分明显提高。Cr及M砒检查示椎管减压彻底。髂骨块和钛网均无松动、移位等变化。三种钛板均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所有随访病例脊柱畸形均获得良好矫正和骨性融合,无畸形矫正的丢失。结论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安全彻底,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钛板内固定和结构性植骨稳定性好,骨性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分别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情况。结果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术后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正常对照。术后2、4、8周,各组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自身对照及阴性对照组。术后12周,各组均开始下降,其中延迟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周,血池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低于自身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延迟相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化及成骨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吴雪晖  谢肇  马树枝  王序全 《重庆医学》2007,36(11):1021-1022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2005年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48~81岁,平均65.5岁.按AO尺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1型5例、B2型10例、B3型8例、C1型15例、C2型16例、C3型8例.行T型接骨板内固定38例,单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10例,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加简单内固定14例.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7.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41例关节面平整;掌倾角5°~12°,平均8.2°;尺偏角16°~23°,平均20.2°;桡骨轴向无短缩.根据Aro等功能评价标准,本组结果优29例、良2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达87%.结论 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T形钢板、外固定支架等方式治疗,可达到骨折准确复位及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鼠心肌梗死后HCN表达的变化及普伐他汀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后心室肌HCN2、HCN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趋势,探讨普伐他汀对AMI后心室肌HCN2、HCN4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将存活的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4 h组、1周组、4周组和普伐他汀组,每组5只,同时于各时间点均设立假手术组,每组5只.取右室心肌组织样本,用Real-time PCR检测HCN2、HCN4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HCN2、HCN4蛋白质表达.结果 4周组和普伐他汀组HCN2 mRNA及蛋白质表达,HCN4 m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普伐他汀组HCN2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4周组(P<0.05).各组均未检测到HCN4蛋白质表达.结论 AMI后4周心室肌HCN2、HCN4表达增高;普伐他汀能抑制AMI后HCN2表达的上调,而对HCN4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微创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1-2007年,本科对51例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内外侧联合手术入路,透视下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观察术后伤肢肿胀情况、早期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肢肿胀程度轻,术后2-4d完全消退,术后2-3周即可取石膏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随访3个月至5年,全部骨折均愈合,按Flynn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优43例,良6例,差2例,发生肘内翻3例。结论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小切口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微创、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及肘内翻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型链状点式接触钢板对局部皮质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山羊24只,其中4只为正常对照,余20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行锥状点式接触钢板和传统钢板固定。术后3d,2、4、913周处死动物。用墨汁灌注血管面积图像分析法和放射性激球局部血流量测定法评价钢板下和钢板对侧皮质骨血流量。结果传统钢板板下皮质骨持续缺血,而锥状点式接触钢板板下皮质骨血流量,除术后3d外,其余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传统钢板组,术后4周时血流量最高(11.22±0.552)ml/(min·100g),为正常对照组(3.42±0.728)ml/(min·100g)的3倍多,为传统钢板组(1.13±0.071)ml/(min·100g)的9倍多。而钢板对侧皮质骨缺血只是暂时的,术后2周即已恢复。结论锥状点式接触钢板能保护钢板下皮质骨血循环,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学结果.方法 将来源于自体骨髓的EPCs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脱钙骨基质(DBM)共同构建的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术后2、4周时骨缺损区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EPCs+BMSCs+DBM)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更多,功能更活跃,骨小梁更成熟,并可见较多梭形的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更丰富.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在骨愈合早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进一步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折始于Malgaigne,他于1840年设计了一种用于治疗小腿骨折的外固定器,其后又于1843年设计了一种治疗髌骨骨折的爪型外固定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广泛应用于固定火器伤骨折,并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机械结构有缺陷、固定骨折缺乏稳定性以及针道感染等问题,致使其在战后未能成为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并一度受到非议。随着交通运输、工矿生产的发展以及战争中发生的复杂骨折治疗的需要,作为一种微创技术的骨外固定再度兴起,并随着外固定器的设计制造日臻完善,现今已成为骨折治疗的标准方法之一,并在截骨矫形和一些骨病的治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