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优化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首先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获得数据优化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各参数,建立相应网络模型;然后结合遗传算法通过网络进行极值寻优,获得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结果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度和葛根总黄酮获得率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性能优于使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算法性能。结论结合遗传算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可优化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2.
柴胡总皂苷肝毒性肝纤维化损伤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柴胡总皂苷肝毒性损伤与肝脏纤维化的相关性,为阐明其肝毒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大鼠连续15天灌胃高、中、低不同剂量,按等生药量计算,高、中、低剂量分别为300、150、50 mg.kg-1,末次药后取血和肝组织,检测血清及肝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并作大鼠肝脏组织Masson’s病理学检查。结果 15天给药结束后药物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升高,随给药剂量增加羟脯氨酸含量升高幅度增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马松染色肝组织病理改变可见胶原纤维延伸明显,并互相连接包绕整个肝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药物高、中、低剂量之间的肝毒性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连续15天灌服一定剂量的柴胡总皂苷可导致大鼠明显的肝纤维化,柴胡总皂苷是其肝毒性主要物质基础,为柴胡总皂苷的肝毒性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其毒性预警和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对策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健全护理职业安全管理屏障,保障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职业安全,减少职业暴露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方法 建立<护士自身安全管理及处理制度>、<护士自身安全具体措施和处理制度>、<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等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改善医疗环境,使用安全医疗器具,使用防护屏障,规范污染锐器的处理,意外暴露后及时正确处...  相似文献   
4.
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半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为进行功效和毒性导向下的化学成分分离、控制和功效与毒性成分的"量效关系"和"量毒关系"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半夏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半夏针对功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的研究都局限在单一学科之间,缺乏两者之间甚至相互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只有在半夏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基础分离与控制的过程中,进行毒性的研究和毒性物质基础的安全控制,才能提出切合半夏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保证半夏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牙髓炎的治疗体会。方法介绍我科接诊的一位老年牙髓炎患者,按常规处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结果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生理的特殊之处,治疗后反应重。结论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由于其生理、心理的特殊之处,因此要根据老年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拔管期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心率增快 ,甚至心动过速和心律紊乱。我院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 ,应用佩尔地平联合利多卡因减少这一反应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 40例 (ASAⅠ~Ⅱ级 ) ,男 2 9例 ,女11例 ,年龄 39~ 75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0例 ,组间年龄、体重、手术持续时间及基础血压无统计学差异。表 1 观察组、对照组术前和围拔管期SBP、DBP、HR对照比较 ( x±s)SBP(mmHg)DBP(mmHg)HR(次 /min)观察组 术前 1 35 .2± 2 2 .0 70 .8± 8.778.…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山豆根水提组分对咽喉实热证模型小鼠在抗炎作用下伴随出现的毒副作用,为其"功效-证候-毒性"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咽喉实热证小鼠模型,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法,灌胃不同剂量山豆根水提组分,观察其抗炎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尿素氮(BUN)、肌酐(Cr)的含量,计算肝、肾、脾、胸腺脏体比值,评价其药效伴随毒副作用。结果山豆根水提组分连续多次给药对巴豆油所致实热证小鼠耳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给药3天后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升高,肝体比值增大。结论药效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对实热证小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同时会产生伴随毒副作用和肝毒性。与正常动物相比较,抗炎作用较强,肝毒性有所减弱,其在证候背景下毒副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倩  吕莉莉  孙蓉 《中草药》2018,49(11):2606-2613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已知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合物-靶点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对丹参川芎嗪作用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进行基因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机制,并通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海马MAPK表达的影响初步验证其作用机制。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15个主要化合物作用于94个靶点蛋白,PRSS1、PTGS2、F2、PTGS1是化合物-靶点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蛋白。PPI网络包含71个靶蛋白,关键蛋白涉及SRC、MAPK-1、MMP-9、MAPK-14、PTGS2、BCL-2等;PPI网络中的靶蛋白富集在26条GO功能和6条主要的KEGG通路中。结论本研究结果预测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广泛药理学作用的机制,并对其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机制、发现新的治疗作用及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鸦胆子水提、醇提组分发挥抗炎药效剂量下出现的伴随毒副作用进行观察与研究,为阐明其"毒性-功效"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小鼠巴豆油耳肿胀模型和琼脂肉芽肿模型,并分别给小鼠灌胃高、中、低不同剂量的鸦胆子水提、醇提组分连续3天和7天,末次给药后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肌Of(Cr)、尿素氮(BUN)含量变化并取肝、肾称重计算脏体比值.结果 连续多次给小鼠灌胃药效剂量的鸦胆子水提和醇提组分均可明显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和琼脂致小鼠肉芽肿,且水提组分的肿胀抑制率高于醇提组分,且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给药后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肝体比值均无明显变化,Cr、BUN含量及肾体比值升高,醇提组分的升高幅度大于水提组分,"量-毒"、"时-毒"关系较明显.结论 药效剂量的鸦胆子水提、醇提组分对急慢性炎症均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同时可对肾脏产生一定的伴随毒副作用,其毒副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进行香加皮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急性毒性观察与评价,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制备香加皮上述不同组分,按照经典小鼠急毒试验方法,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公斤体重法计算最大耐受量(MTD),考察香加皮全组分(MTD)值、水提组分(LD50)值、醇提组分(LD50)值,连续给药观察14天,记录各组动物体重变化,毒性症状谱及死亡情况。结果香加皮药材全组分MTD可达16.0g.kg-1.d-1,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86.6倍;香加皮水提组分LD50值为93.578g.kg-1.d-1,95%的可信限为89.149~98.484g.kg-1.d-1,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091.8倍,香加皮醇提组分LD50值为61.388g.kg-1.d-1,95%的可信限为57.466~65.521g.kg-1.d-1,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716.2倍。通过小鼠急毒实验观察:肢体麻痹、腹泻、抽搐、呼吸抑制是香加皮不同组分主要的急性毒性症状,香加皮水提、醇提组分小鼠死亡多发生于48小时之内。结论香加皮不同组分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醇提组分、水提组分、全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