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抗休克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Wiggers法复制失 血性休克动物模型。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失血组(假Hem组)、失血性休克组(Hem组)、迷走神 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电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和N受体拮抗组(α-BGT 组)。将左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制模成功后即刻行电刺激(5 V、2 ins、1 Hz)12 min。颈总动脉置管连 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模型稳定后45 min测定各组动物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肝组织核因 子-kB(NF-kB)含量。结果失血性休克动物的MAP持续处于低水平状态。与假Hem组比较。Hem组血浆 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NF-kB表达明显增强。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动物MAP迅速升高,血 浆TNF-α含量较Hem组显著降低(P均<0.01),肝组织NF-kB表达减弱。迷走神经离断后静脉注射胆碱 醣酶抑制剂四氢氨基丫啶(THA)可产生与电刺激迷走神经类似的作用。但电刺激前静脉注射N胆碱能受体 α7亚单位阻断剂(α-BGT),则可消除电刺激迷走神经的抗休克效应。结论 胆碱能抗炎通路具有潜在的抗失 血性休克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休克病程中过度的全身性炎性反应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已广泛用于成人麻醉,目前市售的TCI装置内设的软件系统几乎都是根据成人参数编写的,不适合小儿.而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药动学药效学均不同,小儿需要更精确的药物有效浓度及麻醉深度,更限制了TCI在小儿麻醉中的使用.本文模拟成人TCI模式,总结出一种适合于6个月内婴儿纤维支气管镜诊治术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3.
喻淑庆  叶小丰  余凌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767-3768
目的:对比观察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诊治术全麻前应用长托宁和阿托品,为临床纤支镜诊治术的麻醉应用积累经验。方法:患者随机分为长托宁组和阿托品组各30例,持续监测并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10min、20min、30min、40min各时间点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阿托品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心率较用药前均增快(均为P<0.01),用药后各时间点心率间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第30min平均动脉压(MAP)较用药前增高(P<0.05),且高于组内其他各时间点(均为P<0.01);第30minSpO2低于用药前(P<0.05),用药后,阿托品组各时间点心率均高于长托宁组(均为P<0.05);第20~30min阿托品组SpO2低于长托宁组(均为P<0.05);第30min阿托品组MAP高于长托宁组(P<0.05)。结论:小儿纤支镜诊治术全麻前应用长托宁,对小儿循环的影响较阿托品组小,对术中唾液分泌的抑制作用强,作用时间更长,为麻醉的平稳及安全性提供了较阿托品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因其毒性作用小、低浓度时可使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而在手术麻醉、分娩镇痛及术后镇痛等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骨髓的损伤尚无定论[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合并静吸复合全身麻醉(CEGA)应用于新生儿胸腹部大手术,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新生儿腹胸部大手术90例,年龄1 h~28 d,体重1.52~5.34 kg,ASAⅢ~Ⅳ级,分为3组(硬膜外组,CEGA组,静吸复合组),每组30例.硬膜外组,选择与手术部位相适应的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给实验量0.5%利多卡因1~2 mL,5~10 min后测试证明无全脊麻征表明穿刺成功,再给麻醉量0.5%利多卡因2~5mL,后按需要再分次给第一次量的1/2于硬膜外腔;术中以利多卡因维持;CEGA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开始气管插管(以氟胺酮1~2 mg/kg、万可松0.1 mg/kg静推快速诱导)控制呼吸;术中硬膜外腔以0.5%利多卡因按2~5mL给药,后按需要再分次给第一次量的1/2于硬膜外腔,并根据新生儿对疼痛的耐受调整七氟醚的浓度,约1%~1.5%,以新生儿能耐受气管导管和内脏牵拉反应,生命体征稳定为准;适当追加肌松药,以配合手术需要.术毕待患儿呼吸平稳,呼吸交换量基本正常(潮气量>8 mL/kg,呼吸空气时SpO2>93%,呼吸频率>30次/min,新生儿意识、咳嗽、吞咽反射等均恢复或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静吸复合组,以氯胺酮1~4 mg/kg、万可松0.1~0.2 mg/kg静推快速诱导成功后气管插管并控制呼吸,术中以2.5%~3%七氟醚维持,术毕拔管情况同CEGA组.结果:合并使用硬膜外与全身麻醉较单种麻醉方法更利于新生儿呼吸道的管理和生命体征稳定的维持(均P<0.05);且在机械通气保证充分供氧和及时排出CO2的基础上,较单纯全麻用药量显著减少(P<0.05),术后清醒更快(P<0.05),拔管更早(P<0.05),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有利于新生儿尽早康复,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又能减轻新生儿经济负担和术后疼痛所带来的痛苦,且有利于术后镇痛.结论:CEGA应用于新生儿胸腹部大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张丽霞  叶小丰  余凌 《医药导报》2007,26(12):1446-1449
[摘要]目的观察等效剂量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 Ⅱ级剖宫产患者7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各35例。经L2~3间隙穿刺成功后,按5:8的等效比例,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或0.75%布比卡因溶液。比较两组患者在感觉和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由手术医生评定术中肌松程度;由患者评定镇痛情况;并观察用药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恢复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最大阻滞时间均差异无显著性 (P>0.05);罗哌卡因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比布比卡因组长(P<0.01=,最大Bromage评分也明显小于布比卡因组,运动恢复时间短于布比卡因组(P<0.01=。两组间镇痛效果及肌松程度均差异无显著性 (P>0.05)。罗哌卡因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P<0.05=;两组间新生儿1 和5 min阿氏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安全有效,与同效剂量布比卡因相比较,麻醉恢复快,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7.
电针足三里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抗大鼠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 AP)、动脉血乳酸及生存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失血性休克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切后电针组、M受体拮抗组、N受体拮抗组、N受体α7亚单位拮抗组和胆碱酯酶抑制组10组,每组10只。采用股动脉间断放血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于模型制备成功即刻(0 m in),以2~4 V和3 H z的强度持续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30 m in。刺激开始前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M AP,0 m in和43 m 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乳酸值。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非经非穴组和足三里组(处理与以上前4组相同)4组,观察生存状况,除此以外不作其他干预,记录生存时间及存活率。结果:休克组M AP持续较低,43 m in时的乳酸值较0 m in明显上升,平均生存时间和各时间点的存活率也显著降低(P均<0.01);而非经非穴组上述情况与休克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电针足三里穴后M AP迅速显著升高,43 m in时的乳酸值较0 m in显著下降,平均生存时间和各时间点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P均<0.01)。电针足三里前离断迷走神经,上述作用则完全消失。电针足三里前静脉注射阿托品,仍可产生与足三里组类似的保护效应,但电针足三里前静脉注射六烃季胺或αBGT,均可完全抵消上述保护效应。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具有潜在的抗失血性休克作用,并且是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新生儿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目的比较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用于新生儿开腹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手术后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行腹部手术后的足月新生儿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48 mL ;舒芬太尼组给予舒芬太尼0.6~0.8 μg&#8226;kg 1&#8226;d 1+0.9%氯化钠溶液共48 mL;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6~8 μg&#8226;kg 1&#8226;d 1+0.9%氯化钠溶液共48 mL,均静脉滴注。手术后行镇痛评分;连续监测患儿体温;检测血白细胞(WBC)计数,同时观察临床感染情况;采用透射比浊法连续检测血C 反应蛋白(CRP)含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 6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镇痛满意率均升高(均P<0.05);舒芬太尼组手术后需要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手术后并发感染率降低(均P<0.05);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患儿手术后体温、血WBC计数、血CRP值和血IL 6含量的升高幅度均降低(均P<0.05),恢复至正常值的时间更短(均P<0.05)。与舒芬太尼组比较,芬太尼组镇痛满意率降低(P<0.05);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手术后需要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手术后并发感染率更高(P<0.05);患儿手术后体温、血WBC计数、血CRP值和血IL 6含量的升高幅度更高(均P<0.05),恢复至正常值所需时间更长(均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用于新生儿手术后镇痛均有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但舒芬太尼镇痛效果更确切,更有利于患儿体温的调节及维持手术后血WBC计数和CRP的稳定,从而减少了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应用于新生儿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 选择足月新生儿60例,巨结肠根治等手术后根据镇痛方法随机均分成三组: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0.6~0.8 μg·kg-1·d-1)、芬太尼组(F组,芬太尼6~8μg·kg-1·d-1镇痛)和对照组(N组,未用镇痛药).记录术毕、术后4、8、12、24 h的RR、HR、SpO2、BP、镇痛评分(CRIES评分)及镇痛满意率等;检测术毕、术后12、24 h新生儿外周血IL-6、IL-10含量;并观察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结果 与术毕时比较,术后8、12、24 h N组CRIES评分明显升高(P<0.05),也明显高于S、F组(P<0.05).S、F组镇痛满意率明显高于N组(P<0.05).术后12 h三组IL-6含量均较术毕升高(P<0.05或P<0.01),但S、F组明显低于N组(P<0.01),术后24 h N组IL-6含量仍高于术毕(P<0.05);术后24 h S组IL-10含量较术毕升高(P<0.05),N组IL-10含量较术毕降低(P<0.05),S、F组IL-10含量均高于N组(P<0.05).三组之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用于新生儿术后镇痛安全、效果满意,并可减轻手术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根据腹型选择体位对预防产科麻醉中仰卧位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根据腹型来决定体位对预防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中发生仰卧位综合征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方法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200例,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A组,n=100)、腹型偏左组(B1组,n=50)和腹型偏右组(B2组,n=50),21~38岁,ASAⅠ或Ⅱ级。相同条件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成功后,A组手术床均向产妇的左侧倾斜15°;B1组手术床向产妇的左侧倾斜15°;B2组手术床向产妇的右侧倾斜15°。观察三组产妇出现仰卧位综合征的情况及不同体位选择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B1组和B2组产妇低血压、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神经活动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向产妇左侧倾斜手术床可以部分预防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中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却仍有近25%的产妇在向左侧倾斜手术床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了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但是根据腹型适时地选择向产妇右侧倾斜手术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预防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率可以达到98%。根据腹型选择体位来预防麻醉过程中的仰卧位综合征的方法较单一采用向产妇左侧倾斜手术床来预防仰卧位综合征更为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